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七十五章 遍地都是高人 (第1/2页)
刚刚站起身,张阳不悦道:“今天是怎么了?这好好的除夕,大家都不过年了吗?” “朝中因为各县税收忙得不可开交,何谈过除夕。” 郑公已经走到了面前。 张阳的脸色愧疚。 郑公言外之意,朝中这么忙还不是你害的。 大家都是为了生产发展,朝中的国策迟迟不落地,骊山也不能就这么看着。 张阳作揖道:“郑公,近来可好?” 魏征的目光落在那些铁料上,还未开口。 张阳又道:“郑公是长辈,应该是晚辈去看望才对,怎能让郑公亲自前来。” “这些铁料都是用来铸造火炮的?” “是陛下旨意让骊山铸造。” “老夫时常劝谏陛下,莫要太过执着,不能本末倒置。” “是因为火炮吗?” 魏征颔首道:“先前老夫不知,得知今日陛下命岑文本送来这些铁料,便来看看……文治武功不能光靠这些,该是为民为社稷,可不能走歪路。” 张阳双手背负,低声道:“郑公,大唐强大不好吗?” 魏征道:“自然是好。” “只有大唐强大了,才能不用和他人讲道理,不用与突厥人讲道理,他们就会自愿臣服,听从大唐号令,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不希望大唐的太多外交事宜,通过讲道理来解决。” “不需要讲道理的时候,直接号令便可以,难道不是吗?” 魏征的目光盯着眼前这个青年,正色道:“正因如此,对火器太过追求,老夫担忧陛下会误入歧途,听闻陛下要骊山铸造三千门火炮。” 皇帝不能太过依赖火炮,不论是治军,还是治理地方。 大唐需要文治,也需要震慑四方。 皇帝太过痴迷火器,会误入歧途,会一去不复返。 张阳回道:“郑公放心,骊山始终掌握着火器的关键技术,至少现在朝中不能大规模地铸造出火器,他们至今造不出弹簧,更不要说其中秘方了。” 看郑公还是不放心,张阳又道:“当初骊山铸造一个小小弹簧就用了近三年的时光,可知其中铸造有多困难,而骊山一切也正是从这个小小的弹簧而起,别看那东西小,只要朝中铸造不出弹簧,他们就要原地踏步很久很久。” “老夫不懂铸造。” “火器的铸造之法还没有交给陛下,但陛下要造多少火器也只能由骊山说了算。” 张阳来回踱步解释道:“三千门火炮说不多不多,说少也不少,骊山还要将铁路的修建停下来先用半年造出粗胚,后续再用三个月时间才能整体完工,这一来一去间……大半年过去了。” “当然了,现在我们有新锅炉,说不定能更快,这三千门火炮是必要的,陛下想要将火炮用于军中,或者布置到各个边关。” 魏征沉声道:“望骊山莫要放纵陛下,老夫会时常进谏。” 张阳作揖道:“若郑公还不放心,往后可以住在骊山,在骊山监督。” 魏征没有答应下来,而是重重点头。 张阳带着这位老人家走入村子,给他介绍着骊山现在的状况。 长安城,岑文本完成了陛下交代的事。 中书省内来往的官吏还是不少,见中书左丞回来了这里的文吏纷纷行礼。 桌案上堆满了各类的书卷,都是各地的赋税。 当初张阳统筹了关中各地的赋税,他在尚书省任职度支郎有一年,那一年的时间,他已将关中的生产力摸透了。 岑文本不住摇头,朝中始终在追赶骊山的脚步,还有一种追不上的感觉。 打开从骊山带来的书卷,入眼便是长安十二县的人口与生产计划。 再往下看,是生产的赋税之策。 昨夜一夜未睡,在骊山用了饭食之后,显得更困乏了。 岑文本拿出那小小的琉璃瓶,倒出一些药液抹在了鼻尖与耳后。 趁着还没有人注意,悄悄将琉璃瓶收好。 抹了药液后,起初觉得没什么。 只是过了片刻,稍有一阵疼痛感,一股凉意直冲脑门,整个人突兀站了起来,顿时困意全无。 又重新坐下,岑文本再看这卷书,书中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十二县各地的作坊需要经过朝中与县衙批复后才能开办,并且由县衙和地方州府主持生产。 将生产的许可握在朝堂的手中,岑文本继续往下看,还说明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作坊开建需要乡民做劳力,朝中当以群众利益为根本,来让作坊生产的规模良性发展。 岑文本抚须不住点头,很有远见的看法。 甚至连将来作坊开建的经营范畴都规划好了,如此一来也不会让作坊过于庞杂,产布的作坊只能产布。 一个作坊不能既产布又制墨,会导致管理混乱,账目赋税难受,避免了作坊主做手脚。 岑文本又拿出小琉璃瓶,抹了一些药液之后,瞪着眼猛吸了几口气,开始执笔书写。 一篇近千字的奏章上书写一口气完成,岑文本发现自己好久没有进入这种状态,一气呵成。 再想到这药液,暗叹骊山果然是个出好东西的地方。 将奏章放在房相的桌案前,见还在批复也不好打扰,便自顾自回去了。 岑文本一边走一边敲打着胳膊,深吸一口气隐约还有薄荷的清凉,缓缓道:“总算可以好好睡一觉了。” 作坊建立需要得到地方县衙的许可,并且由州府监管,得到的赋税也属于各地的州府考评。 这是岑文本的补充,不能只有生产而没有监管。 就像是骊山,放任着放任着……结果没法管了。 总结经验,深刻反省以往的错误,这是岑文本这么多年与骊山的来往中学到的。 除夕过了半月,朝中颁布的布告,一份份的文书送到长安各县,还有不少官兵带着文书前往大唐各地州府。 一阵生产振兴的风吹拂在关中,骊山的告关中书又被人提及。 而这些国策都会在休沐结束后,也就是贞观十五年开朝正式施行。 这是天可汗对关中鲜有的大刀阔斧,以往将卫府改制折冲府这已是很大的手笔。 如今,朝堂终于对地方州府开始改制了。 李治这些天与裴行俭走得很近。 长安城十二县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