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三十二章 平静的拆分 (第3/3页)
ss='gcontent2'> 王玄策带着三万吐蕃兵马与天竺五千苦力前往波斯,并且与裴行俭的大军会合。 这消息过了半个月才送到长安,至少是一个月前的事了。 张阳对这种信息的滞后性很不耐烦,一时间又找不到办法。 这天,陛下又召见了许敬宗。 “许敬宗,天竺的事到了如今朕还是要你继续看着,此事依旧交给礼部去办。” 许敬宗躬身道:“臣明白。” 李世民又道:“张阳是尚书左丞,已不是礼部的官吏,往后礼部的事情礼部自决。” 许敬宗又是行礼,“喏。” 看许敬宗的态度,李世民满意点头,叹道:“朕知道你与张阳之间交情很好,精简礼部也是他的意思。” 许敬宗低着头神色闪过讶异。 “张阳说现在的礼部人手太多,如果保持原样将来容易尾大不掉,也担心朝中六部官吏冗余,往后朝堂会积重难返,朕才会想着精简三省六部。” “如今礼部的人手是最多的,既然要精简朝中各部,自然是要从礼部下手,朕知道礼部是你的心血,你心里一定是不情愿的。” 殿外下着雨水,今年的雨季反常,明明是关中干旱的时节却多雨多阴天。 许敬宗又道:“陛下,臣没有不情愿,此刻有点解脱,心中有一块石头落地了。” 李世民皱眉看着他,低声道:“给许尚书赐茶。” 王公公端上茶水。 许敬宗双手捧起,拱手道:“谢陛下。” 李世民又道:“有什么需要朕安排的?” “陛下,臣希望将袁公瑜留在礼部,礼部需要好人,但也需要唯利是从的人,如果一个官衙只有好人反倒会显得弱势。” 李世民颔首,“朕会安排的,你且去礼部等着旨意。” “喏。” 三天后,朝中的旨意下来了。 赵国公府上,褚遂良低声道:“陛下让许敬宗升迁中书省侍郎,自张阳任职尚书左丞,中书省侍郎的位置让许敬宗接替。” 长孙冲喝着茶水默不作声,目光看向自己的父亲神色。 长孙无忌此刻一言不发。 褚遂良又道:“同时,李义府任中书省舍人,兼领鸿胪寺少卿。” 唐善识低声道:“此事多半是张阳安排的,先前就听说张阳来了一趟长安城与陛下在曲江池用宴。” 褚遂良点头道:“如此,倒也合理。” 一个小厮匆忙走入府衙内,又道:“赵国公,旨意又去礼部了。” 褚遂良会意拿过字条,细长的字条拉直看了眼,道:“张大象任职吏部侍郎,张大素任职秘书监少监掌典籍编撰,张大安任……” 话语顿了顿,言语戛然而止,唐善识着急问:“张大安怎么了?” 褚遂良缓缓道:“张大安任……任职礼部尚书。” 堂内安静了好一会儿,张大安二十余岁的年纪就已经是礼部尚书了。 众人一时间难以接受。 这礼部尚书竟如此年轻,褚遂良又道:“就算是让狄知逊担任礼部尚书,也合适呀。” 长孙无忌缓缓道:“不看资历,按能力来说,张大安确实是最合适的。” 好好的一个礼部,被陛下三道旨意给拆分。 最早在礼部的几人,除了张大安都离开了。 张大安好像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他表现得异常平静,从容地裁撤三百余人,就像是一根树枝摘去了零零碎碎的叶子,只留下最重要的几片叶和几根支脉。 三天后,礼部就剩下尚书一人,远在波斯的礼部侍郎裴行俭,在河西走廊的狄知逊,两位侍郎。 保留了许圉师和袁公瑜两位文散郎,并且留了五个小吏,保留了外交院的建制。 至此礼部的拆分以一种很平静的方式结束了。 礼部就是礼部,恢复了原本的样子,这是皇帝希望的,也是骊山县侯安排的。 朝中各部的精简也开始了,许多官吏被调任,被裁撤。 将分散的权力集中,天可汗进一步集权。 并且将诸多官吏分派地方,多数被派往世家旧地,并加以控制地方。 张阳坐在骊山下,听着岑文本讲述朝中近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