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九章 南诏家产 (第2/2页)
玥带着女儿行礼,“父皇。” 清清不行礼也不讲话,李渊宠着她早就宠坏了。 孩子喜欢太上皇李渊,但她不喜皇帝,便走到李渊的身边,低声埋怨着种下的树苗死了这件事。 李渊抚须笑着。 正是寒地冻,渭水的河水还在流动,河道两边还有不少冰块浮着。 张阳揣着手,尽量把自己的脖子缩在围脖中,又道:“陛下,近来可好?” 李世民站在冷风中,双手背负,沉声道:“朕知道你平日里过得这么清闲,就觉得心情不爽利。” 张阳又道:“其实我平日里还挺忙的。” “你忙什么?” “忙着练字,在下的书法又精进了几分,就当是锻炼心性,觉得自己太过急功近利了,对骊山的发展有些急于求成,所以打算放缓脚步。” 李世民瞧了他一眼,不屑道:“你这个年纪急功近利一些也是应当的,有很多年轻人连你现在的心性都没樱” “那还是媳妇帮衬的好,是她提醒了我现在该静心养性。” 李玥稍稍欠身行礼道:“让父皇见笑了。” “张阳,朕现在是该叫南诏王了?” “在下算什么南诏王,无非就是拿到了南诏的地契与国书而已,骊山对南诏没有实际的控制权。” “你打算拿着南诏不放?” 听皇帝这么,多少有点警告的意思。 冬日里的渭水河水显得格外地清冽,李世民见到了一旁的鱼竿,便来了兴致要钓鱼。 王公公细心地挖了一些鱼儿,给陛下在鱼钩上挂好。 李世民将鱼钩放入河中,再拿起一旁的凳子坐下来,等着鱼儿上钩。 王公公又搬来了两张凳子,请骊山夫妻俩坐下。 “刚问你的话,你不打算回答朕了?” 张阳惆怅道:“我都了,我对南诏没有控制权,南诏在大唐的南边边陲,我到不了,也拿不到,它也不像高昌,南诏距离关中隔着蜀道也隔着岭南。” 李世民颔首道:“但你总归是南诏王。” “陛下笑了,我这个南诏王有名无实,其实我心里还有担忧。”
“你担忧什么?” 张阳接过李玥递来的保温杯,喝下一口茶水,在冷空气长出一口气。 身后是李渊的笑声,也不知道清清与他了什么。 笑着笑着,李渊又开始咳嗽了起来。 李世民回头皱眉看了一眼。 张阳又道:“太上皇近来气息不太好,总是咳嗽,孙神医年岁已经大了,心肺不如当年了。” 李世民低声道:“呢,多亏有你照顾父皇。” 王公公看着太上皇抱着与清清有有笑的,心中也是宽慰,其实当年太上皇在宫里的时候身体更不好。 来了骊山之后,身体好转多了,有很多旧病也开始缓和。 “这里确实是个养饶好地方,张公瑾的病情能够得到调养,宫里的御医都匪夷所思。” 张阳笑道:“陛下,其实我们骊山又没有什么特别的,无非就是生活习惯改善了不少,还有就是我们骊山开设医馆,孙神医安排人手组建了几个团队,用来专研各类疑难杂症也好,也可以用来专心调养太上皇与老师的身体。” 李世民的目光看着鱼线上的浮标,沉默半晌。 张阳将保温杯递还给李玥,站起身舒展着腰背。 “你对南诏的忧虑是什么?” “南诏地处中原的西南边陲,关中够不到,也难以管束,我会安排人教南诏人中原的文字,礼仪,章程,管制,并且将南诏人也成为中原饶一部分。” “很好。”李世民赞同地点头。 看张阳有了想要将南诏同化过来的想法,皇帝心里还是很高心。 对皇帝来所有的外邦国都应该关中话,都应该学关中文字,读关中的书籍。 张阳继续道:“南诏结构很简单,大多数以村寨为一个集体,但南诏拿下了其他三诏之后,人心并不稳定,何必也不是能够治理地方的人。” “我担忧的是以后南诏会有人造反,若是南诏境内又乱了起来,再起一个南诏王,那就是篡位,骊山有南诏的禅位国书,也有历代南诏王的名册,除了我以外任何想要在南诏自立的人都是反贼。” “一旦有这种情况,想请陛下出兵帮助骊山去平叛。” 李世民抚须道:“那南诏究竟归谁?” 张阳拱手道:“南诏一直都是臣服大唐的。” “如此来只是臣服,你还是不愿意将南诏交出来。” “南诏是我们骊山的家产。” 李玥听到夫君没有要将南诏交给父皇的意思,便放心了许多,看来这几个月以来练字的锻炼心性的成果很不错。 南诏对骊山来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但南诏对朝中来,是西南边陲之地。 骊山与朝堂在南诏的问题上就像是一场长跑,父皇想要看着夫君什么时候沉不住气,想要拿出条件与朝中交换。 而夫君也在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得到南诏的巨量矿藏资源。 想到这些,李玥又是一声长叹,如此一来夫君与父皇之间的矛盾或许会更大吧。 得到张阳的态度,李世民忽然起身,一脸自信的笑容,“朕早就料到你会这么。” 他在河岸边走了两步,又道:“朕不会计较那个何姓的武夫是如何拿下的南诏,也不会计较你布置多年瞒着朕这么久,只要你骊山一直忠心大唐,朕可以容许你掌握一个国。” “陛下,今年的俸禄朝中已经发了,为何骊山的俸禄……” 听到这子又起俸禄,李世民的脸沉了下来。 这都拥有一个国的人,家产何止百万贯的人还计较这么点俸禄。 想来又释然了,张阳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能将银钱算到牙缝中去,一文钱能盘算到十文钱的价值。 今日的渭河,水流湍急。 鱼也一直没有咬钩,皇帝没了心思继续钓鱼,他又走了俩步道:“范阳的事,朕让郑公主持,郑公举荐你参与审理。” “在下没这方面经验,郑公笑了。” “朝中已任命了,朕也批复了,你是中书省侍郎有审理之权,没让你拒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