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四十五章 皇帝梦寐以求的力量 (第1/2页)
不过以何必的性子,这人行事向来散漫,倒是个重情义,重诺言的人,他这种人活得洒脱,你要他一直留在一个地方老老实实做个南诏王也不合适。 认识他这么多年,当年他也是敢和权贵宗室叫板,当年对付李元昌之后,大丈夫死了也不过百来斤rou,标准游侠风范。 以张阳对他的了解,这人根本不是安心守成一地的料。 思量许久后,张阳还是让婶婶安排红烧rou帮的人手去将信交给何必,信中还嘱咐了何大哥去找一个叫虬髯客的人。 在游侠中,虬髯客与当年的李靖,红拂女一样,也都是充满了故事与传奇色彩的人,就这么一个人远游,是死是活不得而知。 女儿已经趴在桌案上睡着了,因为纸上的墨迹没有干,胖脸上还沾了一些墨水。 李玥抱起她带着去洗漱,毕竟是自己的女儿。 夜色深了,张阳打着哈欠,正要进屋休息,却发现卧房的门已经锁上了。 “今晚我跟女儿睡。” 屋内传来了媳妇的话语声,就因为女儿去炸长安城,到现在还有脾气。 张阳无奈地只能去书房睡,睡意朦胧中熊大的鼾声又传来了,只因为困意很深,被吵得半梦半醒过了一夜。 亮的时候,张阳还一脸无精打采地洗漱着,清晨就有宫里的太监来传话,是晌午时分就要把火器送去领军卫的校场。 张阳只是应付了一声,下了山走到河间郡王的家门口。 李孝恭也瞅着刚刚亮堂,他在自家门口做什么,“怎么双眼无神的。” 张阳坐在墙边揣手道:“昨晚没睡好。” 李孝恭将饼撕碎放入一碗汤中,一边吃着一边看着田地里的风景。 “什么时候可以种葡萄?” “快则四月,慢则五月。” 田地里刚刚种下了麦子,正是抽芽的时候,今年的麦子种的早,三月就种下了。 比其他地方的都早。 这是上官仪与老农们得出来的结果,今年倒春寒刚过去不久,按还没到可以种地的时候。 又因为倒春寒之后,今年的春雨迟迟没有来,暖倒是来的快,渭水的水位提前得到了补充。 这才得出了种麦子的时机,按照骊山每年的种地规矩,今年的收成早的话,可以在七月份种下稻子,在十一月初收辆米,稻米的长势也能好一些。 太府寺正式开始影响骊山周边几个村县的耕种。 田地里麦子抽芽的景色很是好看。 李孝恭吃完碗中的汤饼,将碗放在一旁,盘腿坐着,“有什么事需要老夫办?” 张阳点头道:“确实有,骊山还有九个铁桶,底火装置我已经送到铁匠坊,还有八十个药包一起带走。” “之后呢?” “麻烦河间郡王送去领军卫的校场,今陛下要看看火器之威。” 李孝恭仰头一叹,“老夫去了军中就会吐。” “嘶……” 张阳倒吸一口凉气,“魏王殿下的病也传给您了?” 李孝恭低着头,“老夫走一趟吧,总不能让你子一去不返。” “为何会觉得我会一去不回?” 李孝恭拍了拍他的肩膀,“当年商鞅让先秦强大,之后商鞅死了,当年……” 张阳打断他的话,“别了,我懂。” 李孝恭起身走向村口,就算是陛下离开了骊山这些官兵依旧还在,平时里他们就在这里驻扎,到了夜里这些官兵就会分成几队围着骊山开始巡视。 想到了李世民的用意,如今看来是刀口向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刀口向内捅骊山一刀。 李孝恭在村口叫了几个士卒,让他们运送余下的九个铁桶出了村子。 走出这处驻扎地,李孝恭余光看见了李靖,也看到了一个士卒腰间的横刀露出一节。 刀兵此物,李孝恭很熟悉,尤其是骊山精铁铸造的横刀,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能够掌握如此好的兵械,还有如此好的纪律与组织能力,更有李靖亲自cao练,甚至直属陛下。 李孝恭心中明白了大概,这支兵马多半就是龙武军分过来的。 玄武门的事情之后,陛下登基之初,选拔飞骑营中的骁健之士,组成百骑,这百骑护卫就是龙武军。 这支龙武军轻易不会显露于人前,这百骑就是军中最骁勇的一支。 领军卫驻扎在龙首原附近,校场也就在这里。 进出校场的人非常多,李孝恭先是和秦琼打了一声招呼,“二哥。” 秦琼稍稍行礼道:“河间郡王。” 李孝恭让人带着铁桶先进入校场,与秦琼一边走着一边着话,“这里怎么还有如此多的文官?” 秦琼吃着枣解释着:“今日陛下要演武。” “演武?” 秦琼目光一撇,“你看。” 顺着目光看去,李孝恭看到松赞干布等一众使者。 李孝恭又道:“原来陛下是这个意思。” 在校场还有一场酒席,秦琼带着李孝恭落座,“近日身体如何?” 李孝恭看着桌上的菜色也没有胃口,解释道:“骊山是个养饶好地方,规矩多了些身体也更好了。” 秦琼坐得端正,目视前方低声道:“听闻骊山乡民前两年娶了五个婆娘,传闻嫁入骊山的婆娘生出来的孩子都没有夭折。” 李孝恭点头,“如此来还真是,老夫活得糊涂竟没有发觉。” 这两年大唐一直在振兴人口,若是生出来的孩子少有夭折那对人口提振来是一件大好事。 秦琼低声道:“听闻是因为孙神医?” 李孝恭解释道:“哪有这么玄乎,无非就是张阳与公主殿下定下了规矩,骊山不论男女嫁娶都要年满二十,如此而已。” “就因为这样?” 李孝恭点头,“这世上哪有这么多的灵丹妙药,当初骊山刚定下这个规矩的时候还不是被人笑话,现在呢?多少女娃娃想要嫁到骊山,多少汉子想要娶骊山的婆娘?” 秦琼百思不解,一脸犯愁,“既然如此,朝中为何从来没有人起这件事。” “老夫也不知,朝中这帮饶想法谁又清楚。” 李孝恭打量着四周,来往这里的宾客与文官越来越多,陛下还没露面来往的人越来越多了。 朝中重要的干吏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