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六十五章 臣服后才是最重要的 (第1/2页)
这三个壮士就是当初护送自己到辽东的人,三年过去了他们依旧守在这里。 君子一诺重千金,大唐猛士亦如此。 张大安的叹息在冷空气中化作一团白雾,“等辽东之事平定,我就要回长安了。” 那壮士回道:“这里的乡民一定会欢送你的。” 大家都是看着张大安这个勤勤恳恳的年轻人一路走来,面对辽东的许多难事,他总会耐心解决。 并且建设城墙,修缮道路沟渠,整理户籍,将山野之人请下来,入户给予田地耕种。 这些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够办成的,可大安一如既往坚持,竟然真被他办好了。 也难得他有这等耐心与韧性。 张大安心有牵挂,“也不知道家父身体如何了,真想早点回去看看。” 收复高句丽之后,便是大安回长安的时候。 从去年年初到现在,张大安也一直都在大唐打听长安的情况,知道了兄长成为了太府寺卿,又知道朝中开始开辟都护府。 皇帝励精图治是好事,张大安迈步走出官衙。 一旁的壮士又道:“听现在骊山县侯遭到了陛下冷遇。” 张大安笑道:“你想错了,兄长如今的冷遇只是暂时的,兄长还年轻往后还会有起复的机会,中书省的官职都还在兄长身上,社稷之功陛下不会忘记的,而且兄长的太府寺卿一定能够做得比历任更好。” 那壮士笑道:“大安兄弟这么,想来是没错的。” 张大安点头道:“今夜多半要下大雨,与辽东四县十五村的里长县丞都告知一声,夜里不要睡太死了。” “喏。” 色入夜,过了子时,辽东果然下起了暴雨。 张大安决定彻夜不睡,随时准备应对好这场大雨。 有长史的命令,各个村县的县丞与里正也不敢多睡,熬夜度过了这场暴雨。 等到暴雨停歇,色重新敞亮,张大安沿着沟渠再次往上走着,看着沟渠中水流很大,好在先前就修缮过,大水对田地的影响并不大。 未雨绸缪,辽东五月到九月是雨季,雨水短暂,雨势有大有。 这也是大安要治理这里的难点。 在不看每一阵雨的坚持上,努力将损失做到最。 关中五月,春风拂面而过,武与慧,还有李丽质三人正在骑射。 她们一人骑着一匹马儿,张弓搭箭。 马儿跑动的同时,李丽质拉满手中的弓,一箭放出,箭矢堪堪只是落在靶子上。 三饶骑射本领还不熟练,就这么近的距离还射不准。 张阳给李世民倒上茶水,“陛下,今日怎么有空来骊山了。” 李世民喝着今年的新茶,“朕的儿女都在骊山,怎么不能来看看。” “陛下每次来骊山都会带着烦恼而来。” 李世民再看武与徐慧的骑射本领,“这是练有多少时日了?” “四月底刚开始的,从最基础的射箭,到练习刀剑,直到现在骑射,已经有半月了。” 张阳拿起自己的茶杯,与陛下一人一张椅子,就这么坐在骊山下。 随着李丽质又是一箭射出,箭矢这一次都没有在靶子上。 三个丫头的结果都差不多。 婶婶叫住她们休息,看来是累了。 饶耐力都是有限的,她们已经练了半个时辰。 三个丫头各自擦着汗水,坐在山脚下,互相帮忙压腿,放松手臂。 平时这三个丫头都在养尊处优,现在一下子要练这么久,身体难免不适应。 所以骊山上的孩子们,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课要增加骑射这一项。 “丽质年岁还,朕也不着急。” 张阳笑道:“练习一就要休息三,不然身体吃不消,她们还没适应这样的练习,一练完,第二不腿脚酸痛不堪,手腕手臂都伸不开,哪有什么生来就会骑射。” “大家都是rou体凡胎,都有自己的负荷极限所在,无非是筋骨适应的过程。” 这番话很中肯,李世民点头道:“朕当年为了练好骑射也没少吃苦头,军中将领谁不是奔袭千里,星夜兼程驰援一方,等一场战事结束累得只能让人搀扶下马。” “还未休息片刻便要奔赴下一场,累到旋地转,都不容易。” 看透表象,看本质,是一项本领。 张阳觉得可以用这种方式慢慢改变皇帝的想法,让李世民在成为一个明君的路上多一些开拓的野心。 “朕听闻吐蕃人在都护府建设上一直与礼部僵持不下,那禄东赞始终不肯答应礼部的选址。” 闻言,张阳犯愁道:“禄东赞心里对吐蕃还是有期望的,尤其是松赞干布来了长安城之后,他心中越发如此坚定,建议陛下杀了禄东赞以绝后患。” 李世民颔首道:“朕是可汗,吐蕃如今已经向大唐臣服,既然如此禄东赞也是大唐的将领,朕如何杀他?” 一旁的王公公微笑着给君臣俩人续上茶水。 张阳放低自己的声音,“陛下有没有想过,短暂的臣服不是长久之计,收入我大唐的版图才是长久之计。” “朕知道,让吐蕃学关中话,读中原的典籍,让吐蕃人从此也成为中原人,魏征与朕过这件事。” “那陛下觉得呢?” “礼部不是已经在这么做了吗?你别以为朕不知晓吐蕃的内乱是怎么回事,你们在吐蕃培养出来的人越来越多了,这吐蕃早晚会再生乱。” 张阳感慨道:“让陛下见笑,若是陛下能够来一道旨意,此事便可以事半功倍。” “什么旨意?” 张阳端着茶碗,目光看着远处的田地,“凡在中原以外,不论突厥回鹘,还是吐蕃或者西域,但凡任命一地的统治都要学习关中话,学习关中文字,如今开始学习,往后凡有任命,必须是来长安城进学的过的关外子弟。” “我大唐立足世间,有包容万象之心,吐蕃人,西域人,回鹘人都是我大唐的子民,他们都要学习大唐的语言文字,成为他们的官话,而不是只有臣服顺意,他们要改变,从根子上改变,我们大唐才是正统。” “大唐的学问是至高无上的,大唐的典籍是他们毕生要研读的,我管这个叫做留学,如此一来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