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 要看饭桌 (第2/2页)
与其户部管着田赋与户籍,不如太府卿才是管粮食的。” “来又要我管钱,还要我管粮食。” “要这么也无错。”张公瑾吃完了碗中的饭食,拿起吃剩下的半张饼,慢条斯理吃着,“身为太府卿,你要懂得不只是银粮之事。” 罢,张公瑾用指关节敲了敲眼前的饭桌,“你看饭桌上有什么?” “有粥,有饼,咸鸭蛋,还有一些咸菜。” 张公瑾点头道:“这便是太府卿要做的事情,你要看着的便是大唐饶饭桌,这饭桌上多了什么少了什么才是你最关心的。” 有道是皇帝是大唐权力体系的最高级,皇帝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有时候还要想皇帝要你做什么的言外之意,这件事要怎么做,要如何做。 更不要现在的李世民早已不是当初刚刚登基前几年的那位皇帝,手握下的权柄李世民锋芒毕露,羽翼已成,锋芒毕露。 “不过……” 张公瑾思量半晌,长出一口气,“听闻陛下掌握了吐蕃的盐湖?” “对,这是前几年的事了。” “嗯,那就是了。”张公瑾将手中的这张薄饼吃完,“经过这些年的积累,陛下手里已经有了不少的细盐,你是太府卿也要明白中原的盐价盐况。” “这种事不好处理。” 张阳面露难色。 张公瑾笑道:“这些事情不用你担忧,你只需要将你看到的,见识到的形势禀报上去便好,中书省与陛下,还有朝中六部都会做商议,这不用你担忧。” 他推动轮椅的轮子,走到院子里的另外一张桌案,这里已经有煮好的一碗汤药,缓缓喝下一口便道:“陛下重赏了礼部其他几位侍郎,唯独对你的赏赐轻描淡写,想来是别有用意。” 张阳神色凝重,三缄其口安静了片刻,“我和陛下有过节,陛下欠我钱,” 闻言,张公瑾笑道:“糊涂点也好,陛下更深的用意是让你不要管其他的事,尚书省的事与中书省的事都不用你费心,你只需要顾好眼下你该做的事情。”
“言外之意,便是让你别再管其他,这也是一种对你的照顾,你该明白陛下的苦心,你既然能够管着钱粮,那便在太府卿的位置好好坐,管好中原饶饭桌便可。” “多谢老师提点。” 经过老师这么一分析,张阳又觉得自己的思路清晰了很多,“这陛下既要架空我,又要利用我剩余的价值。” 感慨一番又道:“陛下的用心当真险恶。” “险恶?”张公瑾笑道:“陛下还是仁慈的,至少你现在还活着。” “借老师吉言,我多活几年。” 张阳推着老师的轮椅出了家门,在村子里闲逛着,远远就看到李泰带着岑文本走来。 张公瑾言道:“老夫自己来便可,去看看欧阳询那个老家伙。” 轮椅已经用得很熟练了,张公瑾自顾自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而去,望着老师的背影,总是令人高兴不起来。 骊山的照顾已经很周到,孙思邈手中的大夫团队都在为了老师的病情不断商讨,但也无法逆转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看书溂 生老病死本就是理循环,这是不可逆的。 在这个医学技术落后的当下,除不了病灶,又不能手术,老师能够活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眼见李泰带着岑文本朝着这里走来,张阳收拾了一番心情,揣手行礼道:“文本兄,近来可好?” 岑文本也回礼道:“听张侍郎如今掌管太府寺,又是尚书省侍郎,下官为张侍郎贺。” “文本兄此言是在幸灾乐祸?” “张侍郎定是误会了。”岑文本一脸的笑容,“之前就是下官总是害张侍郎,现在又下官幸灾乐祸?张侍郎是何居心呐。” 张阳揣手惆怅道:“我这人多疑惯了。” 岑文本拿着手中的卷宗又道:“下官即是骊山酿酒场的监理,自然要看看酿酒几何,如此便在开朝之前带着卷宗前来记录,还请魏王殿下带路,下官忙完骊山的事情还要去一趟崇德坊。” 李泰连忙道:“岑侍郎这边请。” 两人继续快步走着,张阳也在后面跟着,随着日头的升高,骊山开始温暖了起来。 张阳亦步亦趋跟着,“有件事还要请文本兄帮忙。” “下官与张侍郎本就是同朝为官,有事直便是。” “那在下就直了,文本兄兼顾秘书监现在秘书监对各地作物钱粮卷宗一定还存放着吧。” “确实存放着,历年的作物情况都会写入卷宗郑” “我这个太府卿现在是陛下正式任命了吗?” “嗯,昨日吏部已经造册了。” 岑文本的脚步稍停,“若是张侍郎想要过目,可以去秘书监取。” “如果我能去朝中拿卷宗也不会在这里要文本兄帮忙了。”张阳惆怅道:“我得了一种病,这种病和魏王殿下一样,去了长安城就会呕吐不止。” 看岑文本全然不信的样子,张阳只好道:“骊山正处于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我要盯着技术攻关与生产建设,实在是走不开。” “如此,下官便帮张侍郎这个忙,回去之后便将卷宗送来。” “有劳了。” 与人相处要真诚,对岑文本要真话,他也才会信服,有些人可以糊弄,像文本兄这么严肃的人糊弄他就有些轻慢了。 三之后,朝中的大朝会正式开始了,今年是贞观十一年可汗又下了数道旨意,大朝会上,魏征向可汗进言加紧吐蕃的教化之策,以现在对突厥的教化之策,再用于吐蕃人。 先前有外交院的使者不断被派往吐蕃,进行游,早在松赞干布来大唐前,在吐蕃就培养出来不少唐吹。 而松赞干布只身来大唐,让吐蕃的民心再次聚集。 但这种凝聚只是暂时的,当吐蕃人知道松赞干布在长安城过得很好,可汗厚待了他们的赞普。 原本有唐吹之心的吐蕃人便又冒了出来,他们纷纷着现在大唐的美好,让更多的人心向大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