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零二章 老先生心中执念 (第1/2页)
<\/b> 皇帝重新坐下来,他看着温彦博刚刚所坐的位置,沉声道“将事涉辽东所有的奏章都拿来。” “喏。” 且这一次温彦博与陛下的话,陛下会不会采纳还两,就算是朝中商议,发动东征高句丽有杨广的前车之鉴。 再有坊间的议论,这件事很难办。 要是不去看高句丽,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算了。 可高句丽就在那里,它也不会消失,总会被看见,总会被提到的。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一起搀扶着这位老人家来到尚书省门前。 陛下给了这位老先生尚书仆射之位,与宰相无异。 但这也只是一个虚衔,没有实权,尚书省就是个空架子,可就是这个可汗拜温彦博为仆射,足以可见重视与敬重。 若没有当初温彦博劝降罗艺,当年要收复辽东之地谈何容易。 尚书省的门关着,还上了锁。 张阳不来朝中这些日子,这里一直都是这样的。 房玄龄让守卫开了锁,推开老旧的门,扶着老先生走入其中,接触到他之时,也可以感觉老先生瘦骨嶙峋,身体很轻。 长孙无忌眉头紧锁,心中感慨万千。 当年他与魏征在朝堂争辩,那也是意气风发之时。 温彦博打量着这个尚书省,他缓缓道“这里一直有人在打扫吗?” 房玄龄回道“尚书省还有一人,他是现在的骊山县侯张阳,只不过此人脾性古怪,从年初起便很少来朝中,是年纪轻轻已重病缠身了。” 听到这个名字,温彦博点头,“老朽虽在朔方数年,却也时常听他的事情。” 长孙无忌点头,“此子助朝堂收复了河西走廊,受陛下重用,官拜六部尚书之列,长安城的年轻人中,他算是最翘楚的一位才俊了。” 温彦博笑着,“坊间对这年轻人议论很多,老朽都有所听闻,来长安城之前去见过王珪,他起过这个子,他是心如赤子?” 坊间对张阳评论很多,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俩人也不知道该如何答这话,只听温彦博又道“这尚书省收拾得很好,嗯!老朽年纪大了,起初走进长安城觉得什么都没变,现在一看都变了,变得老朽已经不认识了。” 老人家着又走出了尚书高官孙无忌与房玄龄两人一路送到承门外。 看老人家背影佝偻,走路蹒跚,也不知道他还能活多少年月,此次来长安他终究还是起了高句丽。 杨广三征高句丽都铩羽而归,国力民力几近崩溃。 关于东征高句丽这件事几乎都快成了禁忌,朝中的人也都快忘了这件事。 老先生又到这件事,这件事重新被提及,房玄龄叹道“朝中又要有一场风雨了。” 长孙无忌更在意陛下的任命,在他看来陛下封这个老先生入尚书省仆射,虽尚书省只是一个空架子,除了这位老先生便只有张阳。 一老一少两个饶官邸,张阳久居骊山早已不问朝政,就连礼部的事情都张大象和许敬宗主持大局。 陛下的用意也很明显,也希望有个人能够管着张阳。 而这位老先生正合适。 温彦博在长安城寻到了一个住处,仆从带着一卷书信而来,“老先生,骊山送信来了。” 温彦博了然一笑,“骊山的那个年轻人不亲自来,却让人送信来了。” 苍老的手接过信卷,拂过粗糙的纸张,打开信看着其中内容。 半晌后,他低声道“去告诉送信的人,老朽明日一早便去骊山相会。” “老先生舟车劳顿,长途跋涉而来,不如休养三两日再去见他。” “不了。”温彦博摇头道“王珪所言的事情,老朽要亲自问他,还不知道能活到几时,去见见吧,早见早了心事。” 骊山,等王婶带口信回来的时候色已经入夜了。 张阳坐在华清池听着婶婶讲述,陛下封他尚书省仆射,算是自己的上官。 老人家已经很年迈了,六十有三。 “麻烦婶婶,明日我会安排的。” 屋内,武和慧耐心地教清清如何握笔写字,李玥坐在油灯边看着手中的书卷,李泰的人送来张衡《算罔论》的其余残卷。 战乱让许多典籍都流落关中各地。 张衡测算星象变迁的算法很有意思,最近李玥得闲之后便一直在钻研这件事。 夜深了,武和徐慧带着清清去睡了。 走到媳妇的桌案前,张阳笑道“能看懂吗?” 李玥搁下笔放松着自己的手腕,“很难懂,不过有许多推论是用浑仪做依据的,若有了浑仪,或许推算起来可以更轻松一些。” 浑仪就像是一个计算工具,可以用来算星辰历法。 “有空我去做个浑仪。” “什么” 李玥很是错愕。 张阳一笑置之,吹灭了油灯,“夜深了该休息了。” …… 色刚刚明亮,张阳就来到李泰的院门前,将这个还在沉睡的胖子吵醒。 “啊!欺人太甚,本王和你拼了!” 被扰清梦的李泰,怒起大声咆哮。 张阳站在门前,“有件事请魏王殿下帮忙,去长安城接个人。” 就要暴走的李泰,衣衫不整,门外的冷风吹入让他的起床气平息大半,咬着牙蹦出了一个字,“谁?” “虞国公温彦博。” “谁?”李泰的语调都高了几分。 “嗯,就是他。” 一边穿着衣裳,李泰疑惑道“这老人家不是在朔方吗?都一把年纪了还回长安?” “是回来述职的,王珪老先生送信来,为了辽东大计,我不得不见他,还请魏王殿下派人去长安城将人接来,老人家年纪大了,我们在村口的官道上设宴相请。” 李泰抬着腿穿着靴子,“为何不早?” “昨夜里才知道收到那老先生送来的口信。” 李泰又穿好外衣走出门,“听这个老先生脾气不好,当年与郑公时常在大殿争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