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王珪出长安 (第2/2页)
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将这些话都说出去,诸国使者没有急眼,李世民多半会急眼一把火烧了外交院。 扩展版图当然是天可汗梦寐以求的梦想,可一个天可汗对外宣布我要征服你们,在场的诸国使者纷纷回去与大唐割袍断义。 这也与李世民想要做个英明的皇帝相悖。 带着小武在东市逛了一圈,rou摊的大叔瞪着眼看小武,“小张,你女儿都这么大了?” 张阳解释道:“这是我媳妇的弟子。” 一旁的婶婶看不下去,对rou摊大叔絮叨着,“就知道宰rou,一双招子作何用处。” 小武在这里还有些怕生,张阳见到躲在背后不敢在人前。 集市多好呀,有血刺呼啦的rou摊,还有鱼腥味的鱼摊,各种气味混杂,这便是人间烟火气。 张阳提着一篮子rou菜走到城门口,牵来搁在马夫这儿的马车,递出三文钱问道:“之前这里做租马车生意的大哥去哪儿了。” 马夫解释道:“说是去别的地方另谋出路了,还以为他能好好经营,没想到落得这般下场。” 听着他的话,张阳扶着小武坐上马车,再次问道:“现在经营这份买卖的是何人?” 马夫苦涩一笑,“还能是谁,当今许国公家的公子。” 张阳没再多说,赶着马车去了骊山。 小武坐在马车中,她打开盒子看着为数不多的rou干很苦恼,仔细一数就剩下了七条。 又是又打了一个饱嗝,她再将盖子盖上。 回去的路上,马车快了不少,官道上还显得泥泞,晚上的时候地上的水分会凝结成冰,就算是晴天气温依旧很低,坑坑洼洼的路面水洼也嗮不干。 在村口将小武放下,让她先回去,张阳赶着马车到渭水河边,将马儿好好洗洗。 马儿通体都是黑色的,只有马蹄部分是白色。 张阳卷起裤腿将它牵入河中,之后便让它自己在村子里闲逛,会有村民将它牵走。 见了王珪之后心里多少有了一些把握。
既能够在世家中做内应,还能拦着辽东的事情,趁着这个时机要抓紧发展辽东。 张阳正走回家中,就看到小熊正在和一群村子里的狗打架。 看它们在泥地中翻滚,还有几条狗站在不远处叫唤着似乎在助威。 终于小熊以一敌四打赢了,非常神气地立了起来,吓得狗狗们一哄而散。 看它朝着自己走来,好像是炫耀战绩。 张阳熟视无睹继续向家里走去,这头熊还使劲往身上蹭,本来在泥地里打架就一身的还使劲要贴着,伊唔伊唔地发着声响。 天气刚刚有回暖的迹象,它也恢复了活力,现在恢复有些太过分了。 张阳一手将半人高的小熊提起来,扛在肩膀上走向家中。 四周还在准备来年耕种的村民目光呆滞,眼前是非常诡异的一幕。 县侯单手扛着一头熊,那头熊四肢绷直一动不敢动。 走入家门,张阳随手把它一丢,换上自家的草鞋,再去将弄脏的新衣裳换下。 李玥皱眉拿过沾着泥的新衣裳,“这才穿了第一天就要洗。” “这头熊不停用头拱我,它身上都是泥。” “那是它与夫君亲近。” 李玥轻声笑着,“无妨,家里的衣裳够。” 婶婶拿了从东市买来的rou菜准备做饭食。 小武一边给小熊梳洗着,嘴上不停地数落它。 倒是徐慧本来就是文静的性子,她还在专心做题。 距离新年开朝还有些日子,李玥也需要足够的时间休息。 张阳将余下的时间都用在了做家具上,做了一个摇篮把孩子放在其中。 孩子哭闹了,小熊就会用头去撞一下摇篮,只要摇篮晃动起来孩子就不哭了。 对此小熊乐此不疲。 李玥坐在摇篮边,靠着桌桉闭目养神。 它还会趴着摇篮站着,就这么盯着孩子看,看盖在孩子身上的小被褥没盖好,它也会叼起小被褥给孩子盖。 其实熊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自小养在家中它通人性,对这个小主人接纳得很快。 张阳在院子里敲敲打打,打算再做个婴儿车。 小武和徐慧在一旁帮着忙,将木头磨圆做成轮子。 张阳敲打着钉子,大致的架子做好后接下来就简单多了。 墙上挂着几张图纸,有木马和小车。 余下的木料还能给孩子做积木,锻炼孩子的想象力。 在见过王珪的半月后,朝中便传来了消息。 这个朝中老臣入宫去见陛下,起初是与陛下说起了辞官一事。 张阳穿着平时做工的朴素衣裳,脚上穿着草鞋,鞋穿得并不完全半只脚露在外面,翘着腿草鞋就挂在脚上。 “这么说来,永宁郡公是去辞官的”张阳疑惑道。 王婶解释道:“说是辞官,陛下说是朝中正是用人之际,就算是不上早朝也希望他能够在朝中多留任几年。” “永宁郡公答应了吗?” “倒是没有,之后永宁郡公说是要去辽东,陛下也明白王珪不想留在长安,想要退隐离开朝堂,去意已决陛下也不再阻拦,便下了旨意让他前往辽东。” 要说辞官,李世民多半不会这么轻易答应。 王珪本就是一把年纪了,在外人面前皇帝还是要摆出一副君臣和睦的模样。 三辞三让之后,皇帝表现了情义,王珪表现了忠心。 皆大欢喜,仁德的天可汗不论做什么都在维护自己的名声。 张阳站起身,“这个王珪打算什么时候动身?” 王珪看了看天色,“现在已经在收拾家中细软,多半不会连夜出城,也许明日一早动身。” 第二天一早,王珪带着家仆与一马车的行李出了长安城。 又一个自武德年间就在朝中的老臣离开。 从高士廉离开吏部之后,朝野上的人都有一种感觉,现在朝中的老人越来越少了。 还有一些老人留在朝中,只是在朝中有位置,也都是久居家中不再过问政事,陛下也容他们久居不上朝还是照例给俸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