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七章 李元昊的惆怅 (第3/3页)
道:“就怕粮草跟不上。” 这话比较委婉。 西域商人跟他们可不同,西域商人走河湟走廊并不是走甘肃,而是走肃北的龙勒、海西一带。 也就是走后世党河流域,顺着河水抵达哈拉湖附近,抵达西海吐谷浑伏俟城。 这里就是后世青海天峻县一带,如今正处于唃厮啰政权辖区。 所以西域商人其实不像西夏人一样要翻山越岭,虽然路程比较长,可沿途都有河水补给,食物方面还能找当地草头鞑靼、黄头回纥换取。 而他们呢? 祁连山海拔比较高,天气也寒冷,周围部落较少。有的时候他们翻过一座山,爬了四五百丈,山低却有七八百丈,折磨死人。 粮草补给方面纯靠人马拉动,损耗非常大。关键在于火炮也不好运输,让人很是担忧。 不过显然李元昊并没有听进去。 或者说他明白这些道理,只是现在他也没有别的办法。 四面八方都是敌人,可西域那边太远了,以西夏的国力还没法把势力扩张到那边。 辽国和大宋又谁都惹不起。 唯有青塘近在咫尺不说,还是膏腴之地,自然引得他垂涎三尺。 “粮草方面无需担忧,到地方想办法劫掠,实在不行让士兵背上干粮,后方会有车马跟上。” 李元昊沉声道:“我大夏积攒数年,粮草充足,就不信翻不过天山。” “是。” 委哥宁令就不好说什么了。 “那就这样,孤做一下部署,野利遇乞你先带.” 李元昊正打算做一下布置。 先派野利遇乞前往肃州屯兵,调查一下当地情况,他再准备粮草和补给,等今年三四月份,天气回暖的时候就可以实施计划。 但就在此时,外面却忽然急急忙忙进来一名李元昊的亲信侍从,向他禀报道:“大王,使者飞书。” “使者?是派去宋朝的使者吗?” 李元昊皱起眉头。 如果没有大事,使者怎么可能会飞鸽传书? “是的。” “给孤看看。” “是。” 侍从连忙把书信上交了过来。 李元昊就将卷成一团的小纸条打开,上面的字数不多,但却全都是关键信息。 众人就看着李元昊的表情从本来的凝重,眉头已经开始深锁。 他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片刻后野利旺荣才大着胆子问道:“大王,发生了何事?” “宋人发明了一种利器,名叫蒸汽火车,可载人日行千里,从汴梁到陕西,不过一日的路程。” 李元昊将手中的纸团撕碎,坐在椅子上,长吐了口气。 众人则是睁大了眼睛。 因为这句话的意义很清楚,一旦宋夏再次开战,那么大宋的援军在一天之内就能抵达。 这太可怕了。 杨素连忙问道:“不知此物能载多少人?” “尚未得知。” 李元昊摇摇头:“但宋国既然敢拿出来,就不会少于万人。” 大家倒吸了一口凉气。 能够让上万人一天走千里路程的东西,在眼下这个时期,简直是颠覆人的三观。 而且如果用于军事的话,那么西夏就岌岌可危了。 这就意味着人家随时都能派遣几十万大军出现在宋夏边境,甚至都得考虑他们能不能有时间布防。 “那这可如何是好?” “原本以为绕行取青塘,宋人来不及反应,可若是如此,我们还能攻取青塘吗?” “这” 众人都是面面相觑。 李元昊沉声说道:“倒也无需如此惊惧,此物需要修建一条叫铁轨的东西,汴梁和陕西之间并未修建,现在他们还做不到。但怕是未来数年内,宋国就能成事了。” 这就意味着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几年了。 委哥宁令就试探问道:“那我们还攻打青塘吗?” “.” 李元昊沉默了许久。 场内的气氛变得相当压抑了起来。 若是张元在,肯定能想到办法。 即便野利兄弟,也就是战术打法上颇为厉害。 但张元死了,西夏这边论起战略,或许也就李元昊还算聪明。 他沉默片刻后,长舒了一口气道:“打!但孤怕是得立即和辽国那边联系了。” 原本他是想着即便不能打下青塘,也可以先断了河湟走廊,让青塘发展陷入停滞,然后对青塘步步蚕食。 那么样的话宋国也不好出兵进攻,除非宋国要掀起三国大战。 然而现在就麻烦了。 哪怕他能够断了河湟走廊,人家铁路修过来,很有可能对西夏处于反包围的趋势,那样对西夏就十分不利。 因此李元昊就必须要考虑,干脆趁着这次机会,与辽国联手做它一票,直接把青塘消灭掉。 大宋的发展太快,他们已经完全跟不上,若是再不想办法,等到大宋把他们越甩越远的时候,就是宋国轻松将西夏与辽国消灭的时候。 所以为了西夏和辽国,他与耶律宗真就必须要尽快做出决定。 是坐以待毙。 还是在之后的几年内,在大宋的铁路四处修建好之前,完成彻底消灭宋国的计划。 而以他对耶律宗真的了解,对方绝对不会洗颈就戮,等待灭亡。 因此也许未来几年内,他们就被迫要与宋国决战,真正决定三国的生死存亡了。 李元昊看着宫外,目光中已满是惆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