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来自贝子的玩意儿  (第2/2页)
    这地方也兴断更的?    她今天看了这么些个摊位,故事一个比一个跌宕起伏,这也太简单粗暴了好吧。    “这是三河刘的葫芦,是好东西,你不懂就别买,反正它就值十万,少一分我都不卖。”    摊主有些恼羞成怒,其实他对于古玩一窍不通,只是在之前打听过一点一鳞半爪的,哪里知道那里面的道道。    “柱子,好好说话,发什么火呀,这位小姐,对不起啊,您别生气,我这孩子是个急脾气,您要是得空,我给您说道说道……”    旁边那大婶儿原本只在一边儿呆着,见小伙儿情绪不对,立马过来道歉,说话间咬了咬唇角,似乎是有些渴了。    “没事没事,您喝水,那劳您给咱们说说……”    常闲手头正好有瓶没喝的水,一把拧开,给大婶儿递了过去。    大婶儿也没客气,她本来就有心事,这会遇到人了,也就竹筒倒豆子一般,把自己的事情说了出来。    这大婶儿一家是蓟县人,她男人有一手的木匠活,家境不算富裕倒也能吃上饭。    家里两个儿子也都争气,大儿子高中毕业后一直在京城打工,老二今年也考上了大学,眼见着日子就有盼头了。    只是老二的大学学费让这个家有些捉襟见肘,大儿子结婚不久,家里不多的积蓄已经没了。    他男人为了多挣点钱,自己上山去偷伐木料,谁知道被护林队的发现了,仓促中从山上滚了下来,把腿给摔断了,这下不单单人受了伤,还要被罚款五千块,顿时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愁苦之中。
    说到这两件东西,原本也不是他们家的,是当年那个特殊年代的风潮下,她男人跟着人屁股后头顺的。    据说被冲击的那位,当年还是个什么贝子的后代来着。    这两件东西本来是她两个儿子幼时的玩具,现在老伴躺在医院里,再没钱救治恐怕一条腿就保不住了,满屋子找辙,这才将主意打到这两件东西上。    今天大清早就出门赶到津门,看看能不能卖出去。    到了津门之后,问了几个人才知道这应该在古玩市场卖,母子俩从沈阳道问到鼓楼,价格最高也只出了四万块。    他们觉得太低了,准备再撂会儿就趁早回去,看能不能联系一下拍卖行卖掉。    大婶一边说,一边叹气,事情没有办成,来回还花了几十块的车票钱。    大婶儿看常闲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的点头,小声的问道:“小哥,这东西您看中没?要不给您便宜……”    大婶儿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后面几乎都是细不可闻了,虽然儿子信誓旦旦的说如何如何,可经过前面几家店铺出的价,她也感觉分到自己儿子的色厉内荏。    “不行,不能便宜,十万已经很低了!”    那边的小伙儿急了,“娘,这事儿您得听我的!”    又转头跟常闲说道:“事儿就这样,价儿也就这样,您要乐意,咱也就这样,您要不乐意,咱也就这样!”    嚇!刚从相声茶馆出来,又听一段,津门此地果然是藏龙卧虎。    看郑芒又要说话,常闲让她稍安勿躁,微笑问道:“十万块?两件一起?”    “十万块,少一块也不行,多一块也不要。”    年轻摊主声音大了一些,顿了一顿,不过语气很坚定。    “十万块……”    这个价格让常闲没有十足把握,他口中沉吟,心里盘算。    “不知道他们故事是真是假,也不知道他们所说店铺给价四万是真是假,但这两件东西肯定是真的。”    “那蛐蛐罐就算不是那位本朝的,最起码也是乾隆以前的官窑,道光以后的青花绝对没有那品相。”    “两件东西十万块,再怎么也不会赔到哪儿去,要真是那位的蛐蛐罐儿,那就赚大发了。”    在心里暗自计算了后,常闲伸手把两件东西拿起来道:“得,十万就十万,爷们要了。”    “小闲子,你还真花十万买这么个……”    一旁的郑芒实在是忍不住了,刚才她可是也看了,就这么一破葫芦加一破罐子,哪里值十万啊?    话说现如今津门的房价上涨,十万块也能买个五十平米独单呢。    常闲拍拍郑芒,表示自己心里有数,跟摊位询问道:“哥们,手头没这么多现金,转账行不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