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 灭天竺好处多 (第1/2页)
治理吐蕃这事议定了,是该商议灭天竺这事的时候了。本文由。。 “治理吐蕃之事,我们初步议定,若还有问题,在治理之际再来处置。”李隆基扫视众将一眼,道:“我们再来说说灭天竺之事。” “灭天竺?”众将眼中精光闪闪,打量着李隆基。 天竺和唐朝隔得很远,两国基本上没有多少交集,按理说,没必要灭天竺,然而,李隆基却是坚持要灭天竺,众将不由得有些好奇,为何要如此做呢? “张说,你说说我为何要灭天竺?”李隆基冲张说道。 “灭天竺之事对于大唐至关重要,大唐若是能灭掉天竺,在与大食决战之时,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张说不愧是盘盘大才,他已经洞悉了李隆基所谋。 “哦。何出此言?”众将齐声问道。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早晚必有一战,只是时间问题,可这与天竺有甚关系? “灭掉天竺的好处很多,主要有四个。”张说伸出四根手指。 “四个好处?不少呀。”众将更加急切了,催促道:“快说。” 李隆基赞赏的打量张说,张说不愧是策论天下第一,看得透彻。 “第一个好处当然是开疆拓土,让大唐拥有更加辽阔的土地,更多的口众,更加富饶的物产,更多的赋税。”张说开始剖析。 这点显而易见。 天竺和唐朝虽然相隔遥远,两国很少有交集,可是。天竺很富饶。不比唐朝差。这点众将是知道的。只要得到天竺,唐朝的国力就会急剧提升,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别的不说,就说天竺的糖,就是好东西。只要灭掉天竺,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糖。”张说举出一个实例。 糖,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很普通,只要你想。随时可以吃到。但是,对于唐人来说,糖是奢侈品,非常珍稀。唐朝的糖,主要就是从印度阿三那里进口的。 为了解决糖的产量问题,唐太宗两次派人去印度学习,还带回了甘蔗,自此以后,制糖技术才传入中国。 到了宋朝,糖就比较普通。甜食正式普及。 “糖?那可是好东西呀。”众将对糖的好处都清楚,一提起糖就眼睛放光。 “在这之外。还有黄金、象牙,更是不少。”李隆基补充一句。 印度有很多大象,象牙更是不缺,要多少有多少。而中国对于象牙的需求很大,却是产量很少。若是灭掉印度的话,就可以有大量的象牙,这也是一个大好处。 “听你们这样一说,好处还真不少。”众将眼睛放光。 “第二个好处就是以后驻守吐蕃的军队,不用再为粮草愁了,完全可以从天竺那里得到解决。”张说接着道。 “真有这事?”众将有些难以置信,齐声问道。 唐朝灭了吐蕃,接下来就要治理吐蕃了。治理吐蕃,就需要驻军,维护吐蕃的稳定。要驻军,就需要粮草,而吐蕃很穷,很难解决粮草问题。 吐蕃有多穷,现代人都明白的,驻上几万大军,这粮草就成了天大的难题。从唐朝内地运输,不失为一法,只是困难重重。因为积石山太过险要了,要想把粮草运到逻些来,那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是非常大。 要是能有办法解决驻军粮草,那是天大的好事儿。 “我查了很多典籍,据我所知,从天竺到逻些比起从长安到逻些方便得很多,若是灭掉天竺,从天竺运粮草前来逻些就方便多了。”张说的声调并不高,却是非常笃定。 张说这话是事实,从天竺到藏省的道路比起从内地到藏省好走得太多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近代,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建成,这才有所改善。当然,最大的改善,就是铁路修上去,这才真正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举个例子,清朝的特使要去拉萨的话,不会走青藏这条路,而是坐船到印度,再从印度去拉萨。这事充分说明了,从印度去藏省的便利。 中印边境战争,中国明明打胜了,却是很快就撤退了,这令很多人不满。之所以如此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道路不便,难以补给,不能持久,我们可以战决,却不能和印度阿三耗下去。 若是和印度阿三耗下去的话,印度阿三完全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条件,把我们拖垮。 要知道,那一战,我们的运输是通过肩挑人扛完成的。其中一个四岁的小男孩背了八斤重的罐头,被他的父亲拉着走了几十里的山路。 这事很好的说明了我们的补给是何等的困难,要是打持久战,肯定会被拖垮。 是以,不如狠狠教训一下印度阿三,然后快脱离,要印度阿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