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崛起录_第四百五十二章:再次和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五十二章:再次和谈 (第3/3页)

国退出战争的就是法国和俄国,也正是支持美国加入协约国的两大列强。

    第一的会谈各国都提出了离谱的要求,比如俄国要求加利西亚和斯洛伐克,意大利要求因斯布鲁拷的里亚斯特的奥地利地区,塞尔维亚要求波斯尼亚地区,英国要求达尔马提亚地区,罗马尼亚要求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等等。

    这么一来,奥匈帝国的领土只剩下奥地利,捷克和匈牙利地区,奥地利还被瓜分了一半。

    奥匈帝国自然不可能接受这样的要求,英国也不愿意看到俄国吞并如此大规模的领土。

    至于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的要求,他们的要求或许会得到满足,但绝对不是现在。

    像这种国家的要求,基本都是最后被满足的,甚至会被直接无视。

    在不违背各大列强的利益的前提下,同时还要各大列强都点头,这些国家才能实现自己的要求。

    否则,他们的要求不会被任何人重视,除非他们强大到可以让列强重视的地步。

    但很明显,就连目前的美国都不被协约国几大列强重视,更不要已经在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吃过rou的巴尔干诸国了。

    澳大拉西亚对于奥匈帝国的领土没有任何兴趣,阿瑟十分渴望奥匈帝国国内的各大工厂以及技术工人和科技等等。

    作为进攻奥匈帝国功劳最大的国家,澳大拉西亚不参与领土的分配是一个好消息,各国也都愿意让澳大拉西亚率先挑选奥匈帝国国内的工厂技术和工人。

    虽然奥匈帝国的实力在战前也只是中等列强,奥匈帝国的工业水平远超意大利这样的低等列强,各大工业行业遍地开花。

    特别是捷控区和奥地利地区的工业,在整个欧洲也算是名列前茅。

    在捷克和斯洛伐控区,仅拥有充足的矿产资源,同样还拥有煤炭,十分适合工业的发展。

    历史上一战后诞生的捷克斯洛伐克,也正是因为拥有强大的工业而被德三觊觎。

    如果能够吸收奥匈帝国一部分工业实力,不仅能够极大程度加强澳大拉西亚的工业水平,还能拉进和老牌工业强国的实力差距。

    反正一战后各国吸收德国工业的方式,也就是通过搬迁和抢夺。

    在历史上有大量的德国工厂的机械被拆装到协约国国家,实在带不走的,就直接砸毁,避免战后的德国因为这些工业设备而迅速崛起。

    早点退出战争也是奥匈帝国所希望的。除了缓解匈牙利地区已经越来越严重的独立危机之外,保存现有的军事实力,也是奥匈帝国所希望的。

    目前奥匈帝国还有100多万的作战军队,这也是奥匈帝国在战后还能维持独立,统一的保障。

    有着这100多万军队,匈牙利王国政府就算跳的再欢,也不敢光明正大的发动独立反叛。

    在任何时候,国家的军事力量都是第一位的。一个国家会因为军事力量被别人重视,但绝对不会因为之前的威望被别人重视。

    如果奥匈帝国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部分军事实力,就算这次的和谈保住了大部分地区,后来也绝对会被其他国家慢慢蚕食瓜分。

    从19世纪开始,国际社会一直以来都以实力为尊,强者制定规则,弱者被规则瓜分。

    哪怕是看起来亲密无间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只要奥匈帝国的实力太过弱,也免不了被德国瓜分甚至吞并的结局。

    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高于一切,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又以实力来决定。

    在和谈进行的同时,奥匈帝国国内进行的战争并没有停止,这也是奥匈帝国感到焦急的地方。

    虽然奥匈帝国曾以和谈已经开始为借口,请求协约国暂时停止在奥匈帝国国内发动的战争,但都被协约国拒绝。

    协约国也不傻,正因为目前的战争才让协约国掌握了主动权,在没有获得足以让自己满意的报价的前提下,协约国是不可能主动停止这场战争的。

    为了尽快促进和谈的达成,协约国内部也召开了会议,对于各国的要求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首先是胃口大开的俄国,无论如何,加利西亚和斯洛伐克是不可能同时被俄国吞并的。

    这两块地区不仅代表着大量的土地面积和人口,同样也富含矿产资源,工业十分发达。

    损失了加利西亚和斯洛伐磕奥匈帝国将再也没有对抗俄国的实力,这是大英帝国并不愿意见到的。

    在经过一番争吵之后,俄国将自己的目标改为了加利西亚,以及奥匈帝国所占领的部分波兰地区,包括克拉科夫。

    这对于英国人来还能接受,毕竟奥匈帝国还保留着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等工业区,损失虽然惨重,但也不至于没有一战之力。

    罗马尼亚所要求的整个特兰西瓦尼亚地区,自然不会被列强允许。

    最终,罗马尼亚改为了边境以西20公里的土地,这片土地只是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突出的一块角。

    塞尔维亚所要求的波斯尼亚被协约国允许,但克罗地亚地区仍然处于奥匈帝国的统治之郑

    除此之外就是意大利了,意大利人所要求的因斯布鲁拷特伦托地区以及伊斯特拉地区,也被缩减到了特伦托地区和伊斯特拉地区。

    除此之外,达尔马提亚地区为英法共管区,并且奥匈帝国的海军被协约国瓜分。

    除了这些土地方面的要求之外,奥匈帝国还需向协约国赔付150亿英镑作为战争补偿。

    其中,协约国战争花费80亿英镑,伤亡士兵抚恤35亿英镑,战争造成损失25亿英镑,撤兵赔款10亿英镑。

    这150亿英镑分50年还清,其中第一年赔付2亿英镑,并且必须立即偿还。

    剩下的148亿英镑将分为50年,每年偿还2.96亿英镑,需要要一直偿还到1968年才能还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