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街头的售卖  (第2/2页)
/br>    “真如大公子所言那天,矿区都要采购咱们的蒸汽机,这才是挣钱的大头,又轻松又不沾麻烦。”    看来是自己误会了贵人,把贵人当做不知油盐柴米的傻公子。    见状。    朱高炽也没再解释。    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指的就是陕西。    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西方学者称之为东长安,西罗马。    可陕西两千多年的开发,人口的密集,导致了植被的枯竭,以至于水土流失,加速了水的侵蚀。    然后洪水和干旱越发的频发。    又令植被再度退化。    生态形成了恶劣的气候。    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同样受到影响的北方,唯独陕西是流民的主要地区。    可见生态的影响之深。    与明朝的败亡,不可谓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至于未来煤炭会不会枯竭?    这种思想太过超前,朱高炽认为未来一千年都不用去考虑,如果放眼全球,那更不用考虑。    ……    不久。    北平府各地出现了新的商品。
    一项生意只一家做,想要急速的扩充,需要很久的时间。    当大家一起做的时候,则rou眼可见的遍布市场。    煤老板们要煤有煤,要工人有工人,要商道有商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燕王府允许他们制作蜂窝煤和煤炉,那就没有阻碍了。    几十家煤老板一起发力,整个北平府各地的州府县城的商铺,依然开始兜售。    “哐哐哐。”    “各位街坊快来瞧一瞧,看一看咯。”    “比木柴烧的久,火力烧的更旺,价格还低廉,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    各种吆喝声,告诉人们有好东西。    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一家杂货店的门前街道上,恨不得把路给堵住。一名伙计当街摆弄煤炉,剩余的伙计敲着铜锣吸引人流。    “这是啥物件,从来没见过。”    有人好奇的问道。    “煤炉和蜂窝煤。”    “客官可瞧好了,把风门打开,火很快就旺了起来,犹如客官今年的气运红红火火大旺特旺。”    “风门关了,节省的火力可以用来烧水热饭,燃烧的更久,犹如客官的财运那样长流,生生不息啊。”    “说得好。”    “好利索的嘴皮。”    围观的市民们,纷纷为伙计的口舌喝彩。    伙计面露得色,一点也不怯场。    旁边的同伴眼里满是羡慕。    “徐宁怎么就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开口呢,我可不敢,换做是我,我恐怕话都说不利落。”    徐宁跟东家做学徒六年,当伙计四年。    从十二岁开始,今年已经二十二岁。    他不可能永远当一名活计。    东家的铺子虽然不小,却不如大行铺,没那么多位置提拔人。    所以他已经跟东家说好,明年会出去单干。    东家给了他一笔钱,还跟他谈了许多生意上的事。    对于未来。    伙计充满了期盼。    从挑货郎开始干起,用双脚走遍乡野,省吃俭用,一年两年三年,十年,哪怕是二十年。    总能像东家一样,有自己一间铺子的那天。    北平城。    犹如一幅画面,徐徐的展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