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八章 奇兵突起 (第2/3页)
?”赵煦问道。 石得一躬身说道:“大家,昨夜汴京城七十二家正店之一的孙家正店店主,亲自带着钱帛金银香料锦缎绢布,到了开封府,将其历年所积欠之白糟钱、商税还有积欠市易务的糯米钱,连本带利,全部偿清!” “据说,总数高达五万余贯!” “这么好?”赵煦笑起来。 石得一低着头道:“据说,那位孙姓商贾,与开封府言:其乃因是受官家仁圣大德所感,于是幡然醒悟,于是决意痛改前非,乃尽以其家訾,而偿官府……” 赵煦点点头,问道:“这孙姓店主,叫什么名字?” 石得一答道:“据说其名曰赐……” “孙赐?”赵煦眯起眼睛,想起了他在现代看过的一本书。 苏颂的孙子《魏公谭训》里的一个篇章记载的一个汴京城的传奇商贾的故事。 一个酒博士,数年之间,逆袭成为汴京豪商。 简直是奇迹! 于是,赵煦道:“倒是个义商!” 他补充道:“很聪明!” 石得一低下头去。 赵煦却忽然问道:“石都知,去查一查,市易务罢废后,汴京所欠市易钱还有多少没还的?” 这个事情,赵煦其实是知道的。 但得走一下流程。 “诺!”石得一恭身而去。 在帷幕后的冯景,则带着人进来,服侍赵煦洗漱。 同时,今天的早餐也已经准备好,摆在了桌子上。 …… 孙赐连夜还钱的事情,瞬间传遍整个汴京城。 因为实在是太具传奇性和话题性了。 所以,汴京新报连夜就已经出了新刊,并赶在了天亮之前,分发到了汴京城内外的报童手中。 于是,大街小巷,都有报童在叫卖。 “卖报,卖报……” “孙家正店店主,因官家圣德而感恩,夜偿官钱五万余贯!” 于是,就连正在家里养病的司马光,也看到了报道。 司马光看完报道,感慨道:“天子仁圣,德及鸟兽,泽被山川,于是就连商贾也被感化……” “实在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老夫要上表称贺!” 这可是儒家眼里的大功! 最重要的是,官家的做法,实在是太合他们这些士大夫的胃口了。 以仁恕治民,而非刑罚。 这才是明君之行! 当然了,该骂的还是得骂。 权贵外戚,纵容奴仆侵街,司马光自然是不肯放过他们的。 只是考虑到,官家或许自有想法,所以他也没有多说,只是随口提了一句。 司马光的上表,送入宫中的时候。 其他元老大臣和宰执们的表章,也跟着前后送到了宫中。 这个时候,赵煦已经吃完了早膳,正在御花园里,散步消食,顺便活动筋骨,呼吸新鲜空气。 “陛下……”石得一匆匆而来。 赵煦看向他,问道:“石得一,可查清楚了?” 石得一低头道:“市易务罢废后,账上汴京市民所欠市易务之钱,共计两百七十六万贯有余……” 赵煦惊讶了一声:“这么多吗?” 然后,他问了一个关键问题:“主要是谁欠的?” 石得一低下头去:“泰半皆是京城豪商及酒户……” “以臣所知,京城豪商三十五家并酒户二十七家,所积欠市易务市易钱及利息,共一百五十七万贯有余……” 换而言之,就是这六十来家,就占了市易务所欠款的差不多六成。 赵煦在心里迅速算了一下,户均欠两万四千多贯! 而且,市易法和市易务,到现在已经罢废了超过十个月。 这些人却一个铜板都没有还! 更紧要的是——赵煦记得,在他的上上辈子的元祐时代,最后这些人大部分都只还了一小部分。 甚至有人一个铜板都没有还! 赵煦轻笑一声:“知道了!” “两百七十六万贯呢!” “汴京城七八年的榷曲钱呢!” 汴京城的酒曲价格,如今应该在每斤两百五十到三百钱左右。 每年官曲供应一百万斤到一百五十万斤不等。 一年下来,每岁酒曲,扣掉成本和费用,获利大约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