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不走寻常路  (第1/2页)
    只是话又说回来,药店很少会供养医生,最多就是与某位医生合作,周末搞搞义诊,拉拉人气。    刚才那名男子,光论气质,还真不像是哪家小诊所,小医院出来的人。    李敬生不由暗自琢磨,此人到底是来干嘛的?    砸场子的?摸底的?    又或者前来‘学习’成功经验的同行?    城南老街本来就是水浅王八多,庙小妖风大。随着李敬生与阳光诊所登上报纸,城南老街的妖风更大了。    想不明白就暂且不管它,静观其变就好。    眼下主要精力肯定要放在诊所经营、医术提升上。一天不把房租凑出来,他这心里就一天不踏实。    医术提升方面是内外兼修。    内,主要提升呼吸内科诊断、消化道内科诊断、药效与药代、医生等级这几大项。    外,目前主要是各项外科技能。    再就是争取把骨外科的正骨手法学会。    骨科正骨手法学会后,不但能额外增加诊所收入,更能够快速提高知名度。    所以他对此术势在必得。    他非常清楚,几乎绝大多数诊所都是走内科发展的路子。很多都是全科皆治,也有一些医院退休的医生或者名医私下开诊所,会打出特色治疗的宣传口号。    比如专治痔疮,专治风湿关节炎,专治蛇虫咬伤等等。    李敬生选择发展外科,一方面是看准这块市场几乎处于空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着属性面板这个强大的金手指。算是因‘地’制宜。    根据自然竞争法则,冷门要么是因为难度太大,要么因为没有市场。    其它诊所不发展外科,有着多重原因。    外科风险高,容易出事。    外科的建设成本高,投资金额大。    外科手术医生的培养周期长,难度大,练出来以后,在医院就可以混得风升水起了,根本没必要冒着巨大风险,费力不讨好的自己开诊所做手术。    最后一点,没病人。    别看大医院的外科门急诊量巨大,病人众多,但是小诊所、社区医院,一患难求。    病人要做手术,哪怕只是割个最简单的外痔,他也会往三级医院跑。    可能有一些实力不错的二甲医院也能吃到一些外科病人。    但是小诊所,一个月能缝合三个轻度外伤病人就算是撞着了大运。    所以,李敬生选择的这条道路注定充满荆棘,艰难无比。    不过只要能把这条路走通,他就能脱颖而出,直接从众多的诊所、基层医院中超脱出来。    万事开头难。    最难的就是起步阶段。    上报纸这件事,算是阴差阳错,给他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任何一家诊所都渴望拥有这种正面宣传,把正派形象树起来。    可惜这种机缘可遇不可求。    从这一点来说,李敬生应该要好好感谢那位女记者与摄影师。    这种机缘,花钱都很难买到。    更何况,人家还找了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发言,做总结。    简直就是在变相的帮他这家小诊所背书。    其中的好处,大得难以想像。    可能连他自己都还不知道。    大约中午13点20分的样子,李敬生正在认真总结当天经治的每一个病人,整理成病历。    写病历虽然费劲,但是好处很多,可以锻炼他的诊断思维,并且及时纠错。    然后还能查漏补缺,也便于后期跟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