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412【使节抵金】 (第1/2页)
大宋泼皮正文卷0412【使节抵金】韩桢说道:“允你几天假,将家人亲眷安顿好。” “多谢陛下厚爱,臣此行并未携带家眷。” 常玉坤这会儿整个人充满干劲,年轻时那股挥斥方遒,意气风发的劲头儿,全都回来了。 他现在恨不得立刻投入工作,更别提让他休沐几日了。 闻言,韩桢笑道:“既如此,那明日就去内阁当差。这段时日谢鼎三人忙的脚不沾地,你来了,他们总算能松快一些。” 两人是老相识了,甚至可以说,常玉坤是眼看着韩桢一步步从一介泼皮,走到这一步的,所以相处起来没那么拘束。 韩桢问道:“山东还好罢?” 常玉坤答道:“一切如常,自打推行摊丁入亩后,百姓压力骤减。今年风调雨顺,又是一个丰收年,百姓们对夏收翘首以盼。乡间的地主士绅们,经过一年多的观望,也安分了许多。” 先前韩桢就说过,别看那些个地主士绅,在刚刚推行摊丁入亩时要死要活,哭爹喊娘。 等过上一两年,就会自发拥护。 为啥? 全靠同行衬托! 韩桢正色道:“往后的国策,还是如山东时一样,以农为本,同时大力发展工商业,在一定框架下,尽可能给予商人宽松的经商环境。” 看问题要辩证着看,赵宋有不好的地方,但也有好的地方。 否则,也不可能持续一百六十余年。 浓厚的商业环境,促进了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使得经济繁荣的同时,还能顺带解决一批流民问题。 要知道,这会儿与后世不同,田地永远是不够种的。 流民,不管在哪朝哪代都存在,只不过到了王朝末期,会特别多。 这部分流民,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放在唐时,坊市制度下,这些流民唯一的结果,就是上山当匪寇,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但在两宋时,却能依靠蓬勃的手工业与服务业消化一批。 不过商人是一把双刃剑,必须给他们制定一个框架,在我定下的框架内,可以随便顽。 可一旦过了界,那就不好意思了,该敲打敲打,该抄家抄家。 这就是商务院成立的初衷。 否则放任商人无限制的发展,国家都能卖了。 明末时期,野猪皮的火炮比大明还先进,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嘛! “臣省的。” 常玉坤郑重的点点头。 正聊着,刘昌进殿禀报:“陛下,少府寺寺丞求见。” “宣。” 韩桢吩咐道。 见状,常玉坤识趣的起身道:“臣先行告退。” 韩桢说道:“我前几日命少府寺重设官服,应当是有样品了,你也一齐看看,提些建议。” “也好。” 闻言,常玉坤又重新坐下。 不多时,郭弛领着两名少府监的裁缝迈入大殿,裁缝手中捧着几件成衣。 韩桢问道:“御服与官服做好了?” 郭弛说道:“暂且出了一款样儿,还请陛下过目。” 御服、官服没那么容易做好,往往是先制作一款样服,随后在样服的基础上,不断修改,最终成型。 说着,郭弛先拿起一件衮冕,在刘昌的帮忙下展开。 哪怕韩桢都能看得出来,这套黑龙袍,是仿照的先秦款式,玄色为主,辅以红色,其上的龙凤纹饰,也借鉴了先秦时期的鸟虫篆,给人的感觉古朴大气,庄重威严之余,又多了一丝神秘感。 看来郭弛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特意打听了韩桢的审美喜好。 欣赏一番后,韩桢满意的说道:“看得出来,伱有心了。不过这件衮冕上的红色太过艳丽,有些喧宾夺主了,色调可以暗一些,且红色面积过于集中,适当分散一些。” “臣明白了。” 郭弛说着,掏出小本子将韩桢的要求一字不差的记录下来。 接着,郭弛又展示了绛纱袍与三件常服。 韩桢一一提出意见:“既是常服,以简约干练为主……” 至于大裘冕,这是冬日祭祀穿戴,用料颇多,也更为考究,所以还在制作当中。 展示完御服后,接下来便是官服了。 官服借鉴了赵宋,整体还是宽衣大袖的款式,细节处做了些修改。 韩桢问道:“常卿觉得如何?” 毕竟是今后的官服,常玉坤不敢马虎,仔细欣赏片刻后,沉吟道:“臣觉得,与赵宋官服区别不大,无新朝之气象,今后恐会被嘲画虎类犬。” 新朝新气象,你整个跟赵宋官服差不多的,确实不像话。 念及此处,韩桢吩咐道:“重做!” “微臣遵命!” 郭弛面色如常。 重做是正常的,哪个国家的官服,不得重做个十几二十遍? 而武官的官服,一看便知是唐时的款式。 不再是宽衣大袖,而是修身窄口,但总感觉有些不伦不类。 韩桢评价道:“简约是有了,却看不出干练,重做。” “微臣这就去改。” 郭弛收起本子,躬身一礼后,匆匆离去。 距离登基大典还有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