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搞垮韩贼的法子】 (第2/2页)
,年纪最小的小武都曾有个妻子,就老九是个光棍,到如今三十大几的人了,连他娘的窑子都没逛过。 这会儿的三十几岁和后世可不同,大多数都当了爷爷,可自称老夫,孙子孙女一大堆。 只见老九期期艾艾地说道:“县……县长,俺现在一个人过着挺好……” “放屁。” 韩桢瞪了他一眼,呵斥道:“别跟我扯这些有的没的,回去之后,我就让媒人给你物色人选。” 老九吭哧好半晌,也没说出一句话来。 待韩桢走后,一旁值差的亲卫们再也忍不住了,纷纷笑出声了。 老九怒道:“直娘贼,再笑一个老子看看。” 亲卫们顿时憋住笑,只是肩膀还在不断耸动。 老九想想不服气,朝着方才笑的最欢的那个,飞身踹了一脚。 …… 翌日。 正午时分,韩桢终于抵达了即墨。 祁蒙提前得了消息,早早地便领着一众补官在城外迎接。 不多时,三百骑兵护送着几辆马车,缓缓从官道驶来。 “见过县长!” 祁蒙躬身一礼,高声问候。 身后的补官们,也齐齐高喊。 “嗯。” 韩桢点了点头,吩咐道:“如今即墨公务繁忙,让补官们回县衙办差。” “是。” 祁蒙赶忙吩咐补官们先行回县衙。 他自己则上前几步,牵住韩桢身下战马的马缰,暂代马夫职责,同时汇报最近的工作。
“民政方面,目前一切顺利,摊丁入亩顺利推行,士绅大户也极为配合。等到夏收结束后,农闲之时,再实行以工代赈,招揽百姓兴修水利和道路。” 这方面韩桢倒是不担心,祁蒙虽无急智,但却异常沉稳与老辣,执政思路清晰,步步推进,不骄不躁,比之谢鼎、常玉坤这些为官十数载的人,都不逊色分毫。 这是与生俱来的天赋,羡慕不得。 同时,也是韩桢为何派他来即墨的原因。 韩桢问道:“胶州湾呢?” 祁蒙对答如流:“船舶司设立已有一个月,已对海港商船与渔船进行管理,关于船舶司的制度,微臣借鉴了赵宋,并加以改动,使得条例更为清晰明朗。官方港口还在修建,预计在八月末完工。” 韩桢又问:“海船方面如何了?” 祁蒙苦笑道:“赵宋原本的船舶司中,匠人手艺太差,还不如民间匠人。因此,微臣征用了一批民间的匠人,但因数量稀少,所以进度一直提不起来,如今正在建造船坞。” “无妨。” 韩桢笑道:“过阵子,我会送来一批手艺精湛的匠人任你差遣。” 闻言,祁蒙双眼一亮,赶忙道谢:“多谢县长!” 忽地,祁蒙想到了甚么,说道:“县长,即墨距离胶州湾足有五十余里路程,管理颇为不便,微臣想在崂山山脚下,修筑一个镇子,既能作为中转站,又方便治理。” “可。” 韩桢点点头。 原先胶州湾的治所在密州的板桥镇,相距胶州湾不过才二十余里。 相比之下,即墨确实远了些,不方便货运。 之所以选择即墨,是因为在胶州湾的隔壁,还有一个崂山湾。 虽地理条件不如胶州湾得天独厚,但却可作为备用海港,而即墨县正巧在两个海湾的中间,往后方便管理。 说话间,韩桢进入县城。 作为一个中县,治下人口不过三五万人,与曾经的临淄类似。 但随着大批富商入驻,即墨县渐渐开始显露出繁华的景象。 聪明人不止陆志来和费继才两人,开海的消息一经传出后,山东各地的商人蜂拥而至,都想在这座即将繁华的海港中分一杯羹。 一时间,县城中的房价飙升。 原先只需几十贯,便能买下一个独门独户的小院。 到了如今,价格已经翻了十几倍。 最开心的当属县城中的百姓了,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像极了后世北上广深的原住民。 青楼、酒楼、赌坊、茶肆、以及各类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接连冒出。 工钱涨了,消费水平也在悄然增长。 很简单的道理,人多了,需求变多了,一件物品的价格自然也就上涨。 看着眼前繁华的街道,韩桢赞赏道:“干得不错,没让我失望。” “这些都是县长的功劳,微臣不敢居功。” 这倒不是祁蒙在拍马屁,而是说的实话。 给予了他那么多帮助,又引来一批富商入驻投资,如此大的风头,就算是头猪也能飞上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