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_第四百六十五章 改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六十五章 改制 (第2/2页)

 其中竟然有不少黑云军退役的将士,将村民组织起来,跨上牛马、骡驴,提着一根削尖的竹竿便是骑兵。

    步卒、斥候、辎重兵配置齐全,男女老少齐上阵。

    械斗之前,双方摆好阵势,分左右翼,前后军……

    县令缩在一旁,都不敢上前劝止。

    李跃读完校事送来的详细奏表,苦笑不已。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昔者汉武好兵事,轻锐好斗者充斥于朝,陛下好武,故百姓搏命于乡野,此风万不可长。”常炜这段时日被弄得焦头烂额。

    以前秦国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现在梁国私斗公战两不误,民间尚武之风极盛。

    冉闵一道杀胡令,无日不杀,无月不战,几十万胡人死于刀下。

    民间砍人的气氛已经搞起来了。

    “传朕诏令,再有死斗者,举家发配戍守边地,伤及人命者,斩!”

    乱世用重典,很多人也许不怕死,却极怕流放。

    离开家园乡土,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在这年代比死都可怕。

    “武略当以文事济之,我朝武风极盛,陛下当兴办庠序,教化万民!”王猛拱手道。

    百姓只知道提刀砍人不是什么好事。

    教化同样重要。

    河北充斥大量鲜卑、匈奴、乌桓,也有不少改名换姓的胡人,想要真正融合他们,只有大力兴办教育。

    连苻坚都在关中大兴儒道,汉化诸族。

    李跃遂令刘应、卢青再起一诏:“古者建国,教化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自永嘉以来,山河崩摧,沦落胡尘,华夏胜地,膻腥大起,皆以争杀残暴为能事,朕受命于天,自当教化万民,乃置乡学、县学、州学,移风易俗,复我华夏之懿德,取文武之士,共创泰平盛世!”

    除了兴学令,还下一道求贤令。

    但凡有文武才干,不问出身,不问门第,殿试之后,凭才干任用。

    这道求贤令不局限于关东,还让校事送达关中、江东。

    大部分人不识字,大部分家庭也没条件将子嗣送入学堂。

    李跃又开了说书馆,派出大量鸿胪吏深入民间,茶余饭后,村头巷尾,随时宣讲华夏先贤的故事。

    辛粲还从故纸堆中替匈奴、鲜卑、乌桓、羌氐等族寻了一个祖宗。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鲜卑,北狄也,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北狄出东胡,东胡出鲜卑、乌桓……

    至于羌氐,与中原的血缘更紧密。

    《诗经·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乃神农氏炎帝的后代,从商朝便华夏臣民之一,从武王伐纣到东汉的汉羌之战,都有羌人充当中原王朝的马前卒。

    辛粲总结下来就一句话,都是炎黄子孙。

    这无疑给了他们巨大的身份认同,对汉化再无抗拒之心。

    站在李跃的角度,从汉末黄巾起义开始,北方大地厮杀了两百多年,人口凋零,汉魏都内迁诸族填补人口,早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融入华夏是大趋势。

    两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