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内斗是大明特色 (第2/2页)
不仅仅是在陕西,山西的宗室也多,也遇到过很多这种情况。 江东臣这些弹劾虽然没有什么大的罪过,但是也是纯粹的恶心人,郭朴接到消息自然是大怒。 他也上书弹劾江东臣,说他腐败无能,在四川练兵没有成效,就连农民军叛乱都镇压不住。 最后的结果是,共同防御汉中府的计划作废,汉中府的防御都交给陕西的新军。 在东南新军攻占了湖广,特别是攻献了襄阳之后,郭朴也闻到了危险。 襄阳是汉江重镇,攻陷了襄阳之后,东南新军只要沿着汉水补给,就能直接进入汉中地区,威胁汉中府。 郭朴的动作也不可谓不快,他迅速调集了陕西新军在汉中集结,准备死守汉中府。 但是陕西的财政无法支撑这么多的军队,郭朴一边向京师要财政支持,一边要求四川向汉中府运粮食,还请求河南的明廷军队支援。 李春芳接到了郭朴的求援奏章,也是非常头大。 从军事上讲,郭朴的求援没有任何问题。 汉中关系到两个省的安危,自然应该重兵把守。 而湖广也和河南接壤,如果湖广的东南新军进攻汉中府,那河南应该策应陕西的军队。 如果能在汉中击败东南新军,说不定明军还能收复湖广。 但是在政治上,这却是一个大麻烦。 河南巡抚陈以勤是李春芳的政治盟友,河南也不富裕,还要防止东南新军从湖广北上,军力一直很紧张,也在不断地向明廷要钱要武器。 四川巡抚和陕西总督势不两立,双方势如水火,李春芳根本号令不了四川巡抚江东臣,人家如果死活不愿意运粮,那最后下不来台的反而是李春芳。
李春芳终于理解了他前任张居正的难处了。 他的权威性还不如张居正,甚至无法命令这些地方督抚。 李春芳只能派出使者,前往河南、陕西和四川协调,希望四川巡抚看在大局的面子上,支援汉中一些粮食。 结果就在李春芳的使者还没到四川的时候,熊况带领的东南新军就出动了。 十一月二日,熊况抛下后方的步兵,带领骑兵独立团,只拉着轻炮从襄阳出发,沿着汉江向西,进攻被明军重兵防御的均州。 均州,就是后世的十堰,位于汉水之侧,武当山下,是从襄阳进攻汉中的重镇门户。 荆州和襄阳被东南新军攻占之后,湖广一部分的明军退守均州,陕西总督郭朴也命令自己麾下第一协的新军,会同这些溃兵一起驻扎在均州,合计一万五千人。 熊况带领的骑兵,却没有围困均州府城。 熊况先是三次击溃了试图出城作战的明廷军队,又将均州城外的明廷军营和据点全部摧毁,还派遣死士将均州在汉水上的码头炸毁。 明廷军队三战三败,自然不敢继续在野外和熊况作战,只能退守入城市中,死守城市。 熊况等到明军退入城市后,就不再攻城,而是继续一路沿着汉水狂飙,前往 而是直接绕过了均州,沿着汉水一路狂奔,直接跳过了均州,开始攻打金州。 金州,是汉中府的重镇。 看金州的位置就知道了,从陕西入汉中的几条通道,就在金州汇聚。 均州的明军后勤,就是从西安驼运,走几条入汉中的古道,先运送到汉中地区,然后沿着汉水送到金州,再继续向均州前线运输。 但是郭朴却没有在金州留下重兵。 原因也很简单,郭朴手里的兵力不够。 汉中地区需要防御的重要节点太多了,而且郭朴防御汉中,主要是为了防御东南新军进攻西安。 所以理所当然的,郭朴的军队,主要就是驻扎在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三座入汉中通道附近。 一旦这些军队被攻击,那郭朴就会让他们迅速撤回西安,而不是留在汉中和东南新军死磕。 说白了,汉中和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本身并不是一个战略版块。 郭朴的基本盘是西安附近的关中平原,是渭河沿岸地区的宝鸡到西安的地区。 郭朴在战略上,完全可以放弃汉中,只要和当年曹魏一样,死守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三道的出汉中通道,就可以用更小的代价守住关中平原。 甚至可以说,驻军在汉中,拉长了郭朴军队的后勤补给,在战略上反而是错误的。 果然在熊况的意料之中,金州并没有太多的军队防守,熊况迅速攻克金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