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北归和南归 (第2/2页)
“京师陷落,大军思归,军心不可违啊,赵大人!” 赵贞吉冷静下来,他看着张居正掏出皇帝的圣旨说道: “陛下有旨,徐州的九边精骑立刻西进,移镇开封。” 张居正摇头说道:“恕不能奉旨。” “你!” 张居正说道:“大军开拔了五天,若是赵大人要北上宣旨,我立刻护送你去。” “但是我是奉了主将杨尚书的命令,留守徐州,徐州得失关系到大军退路,不敢擅自离开,还请赵阁老谅解!” 赵贞吉已经要坡口大马路了,但是看着露出微笑的张居正,赵贞吉又突然升起一股寒意。 现在和以前不同了,现在兵荒马乱的,他这样的内阁重臣,在徐州也不过护卫几十人。 张居正可是手握着三万大军的,若是张居正动手,自己可就凶多吉少了。 到时候推给哗变士兵或者过路匪盗,嘉靖皇帝肯定不会为自己出头。 赵贞吉想到了在太原兵变的时候,被那些愤怒的士兵活活打死的成国公,想到了那些被士兵冲进宅子里杀死的京师权贵,全身打了一个寒颤。 张居正再次满含深意的说道:“军心不可违啊,赵阁老三思。” 这句话已经是赤裸裸的威胁了,赵贞吉想到了当日太原思归的京营士兵,再次看向面带笑容的张居正。 愤怒褪去,赵贞吉的脑子重新转起来,他终于明白是自己来晚了。 赵贞吉对着张居正说道:“既然如此,张部堂就好好守着徐州,我要返回关中给陛下复旨了。” 赵贞吉头也不回的就离开了张居正的府邸,张居正连一句挽留的话都没有说。 身边副将上来问道: “部堂,赵阁老会不会去追回大军?” 张居正笑着说道:“赵贞吉是聪明人,经过我的提醒,他肯定不会北上送死的。” 赵贞吉出了徐州城,立刻对手下说道:“快!快离开徐州!” 马车也不坐了,赵贞吉骑着马飞驰,一路狂飙离开了徐州。 一直等到了出了南直隶的地界,赵贞吉这才浑身瘫软的下马,冷汗已经将他的衣襟都弄湿了。
队伍中的宣旨太监对着赵贞吉问道: “赵部堂,我们去湖广宣旨吗?” 赵贞吉这次出来有两个任务,一个召回徐州的九边精骑,这个任务已经失败。 另一个就是宣布景王的任命,让景王都督湖广赣直诸军事,等于授予景王总任一方的权利。 赵贞吉立刻说道:“自然是去湖广!” 赵贞吉终于不再乘坐轿子,一路上都骑马向湖广而去。 徐州大军的动态,自然瞒不过苏泽在南直隶的情报站。 接到消息,熊五立刻用快船送到上海,再用飞剪船传递到大沽。 八月三日,京师。 京师军营中,苏泽接到了从南直隶传来的消息,得知了徐州大军北上的消息。 苏泽立刻召集在京师所有要员参与军议,一开场苏泽就向负责民政的王锡爵问道: “王京尹,秋税征收如何了?” 王锡爵立刻说道:“大都督,秋税已经征收完毕,已经通过北运河全部运到了天津装船了。” 苏泽又看向许国问到:“许参赞,天津的木料船打造如何了?” 许国说道:“回大都督,已经打造木料船十艘,已经准备好拖运了。” 苏泽又拿出林默珺的信件说道:“第一旅传回消息,舰队已经攻占登州港,我们返程的日子到了。” “凡是为我们效力过的各级官员,名册上的匠人也全部都带走。” “等所有相关人员全部离开之后,第二旅第三旅再撤出京师!” “今日京师进行宵禁,执行军管,禁止随意出入城门。” “诸位,我们要回家了!” 按照参谋部制定好的撤离方案,所有人都开始行动起来。 王锡爵首先返回顺天府,紧急召集各坊的官吏开会。 等这些官吏集中到了顺天府衙门,王锡爵立刻宣布了大都督府的命令。 这些基层官吏听说撤去江南,大部分人都是情愿离开京师的。 明廷的政治清算越发的激烈,他们这些“出仕贼军”的官吏肯定没有好下场。 而他们给苏泽效力的这段时间,大部分人过得都是忙碌又充实,东南新军的官场上可没有明廷那么多的陋习。 王锡爵派出士卒,协助他们带上家人打包行李,然后带着顺天府所有的人丁田册,从码头乘船前往天津。 转移的工作从苏泽进入京师就开始了,从运送《永乐大典》开始,就有京师匠人随船送到了上海。 许国名册上的工匠已经转移了大半,剩余的也全部集结到了天津,准备随着京师大军一起撤离。 等到入夜之后,京师中的官吏已经全部撤离完毕,入夜之后苏泽命令大军出城,趁着夜色向天津撤退。 骑在马上,看着巍峨的京师城墙,苏泽对着身边的诸将说道: “京师,我们还会回来的。” 说完这些,苏泽扬起马鞭,头也不回的向天津而去。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大地上,一片淡黄色的光晕包围着街道。 因为昨天宵禁的缘故,百姓们依然不敢出门。 等到太阳高升,才有几个胆大的百姓走出家门,他们赫然发现整个京师中的东南新军全部消失了。 顺天府衙门那些忙碌的官吏消失了,那些身穿蓝色军装在街头巡逻的东南新军士兵消失了。 巨大的恐惧涌上普通百姓的心头,他们再次想起了明廷撤出京师那段日子。 部分百姓慌不迭的跑回家中,钉死门窗在屋内瑟瑟发抖。 还有的百姓开始以坊为单位结社自保,等待混乱的降临。 而那些被东南新军弹压的地皮流氓又蠢蠢欲动起来,即将失去秩序的京师仿佛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 快马从京师驰出,向着各方势力通报这个消息。 等到八月十日的时候,进入京畿地区的杨博大军接到了消息,惊愕到无以复加。 杨博立刻召集李成梁和高拱议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