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镇语录_公 安 渡(附录:《圆觉经》讲记(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公 安 渡(附录:《圆觉经》讲记(十)) (第2/2页)

>
    武士懵了,环顾自身,实在没有什么武器了,于是,一脸无辜地对禅师:“尊敬的禅师,我身上确实没有任何武器了。”

    禅师摇摇头:“你放下的只是身上的武器,可是你的内心仍然充满着杀机,何不把心里的弓箭刀枪也一起放下呢?”

    武士闻言,恍然大悟。

    禅宗寺院往往在禅堂里挂着“一声喝下息狂心”的牌子,告诫大家“止息妄念”、“息心是菩提”。的确,让心见善思齐、见贤向往,让心拥有正义和美,让心清净自在,让心不为外境所左右,那么,我们就是心的主人。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如果诸位菩萨,获得了悟入清净圆满觉悟,以清净圆满觉悟心进入思维,了知能够觉悟的心性以及六根、六尘,都是因为幻化的原因而生出的幻境,进而生起幻智,用幻智来断除根本无明,并变化出种种幻化现象来开导处于幻觉中的众生。

    由于以幻智灭除无明和开示幻众,自己的内心就能生起一种源于大悲的轻安快乐。一切修圆觉的菩萨都是从这里起步,渐渐深入修行不断增进的。

    那种观想幻化的心,是圆觉妙心,并不同于随逐幻化的妄想心。尽管两种心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一种幻化,修行过程中不可执着,都需要远离。

    能够做到自在幻化心不见幻化相,这才是菩萨所圆满成就的微妙修行,就好像泥土中能够长出幼苗,能够看着其不断生长、开花、结果。这种修习圆觉的方法,叫做“三摩钵提”,也就是正定。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盘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

    修习圆觉的菩萨,在信解本来清净圆觉的道理之后,以此净觉心修习禅那,不会像修三摩钵提的菩萨那样,以开发幻化的心达到幻化自在;也不会像修习奢摩他的菩萨那样,选择在寂静的心中修习止观。

    在这个阶段的菩萨,是以净觉心直接观察,了知到身心一切都是障碍,没影知”、没影觉”,也没影明”,不再依靠有挂碍的知、觉、明来修行,永远超越有碍和无碍的境界,也就是超越生死和涅盘的分别,从而受用现前的世界和身心。

    菩萨示现有烦恼相而活动于世间,就好像乐器中的钟一样,发出的共振频率在内,而声音却是向外扩散和辐射的。菩萨示现有种种烦恼相行于世间,表面上好像是流落于根尘境界,其实是在觉悟中受用身心世界,是一种了达了烦恼、涅盘本无差别,证悟内心本自寂灭之后的轻安快乐。

    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与妙觉相应的寂灭境界,是凡夫所具有的有自他、身心分别的境界所无法比拟的。菩萨在受用身心安乐的时候,用众生的寿命去想象,那纯粹是一种胡思乱想。

    这种修行圆觉的方便法门,称为“禅那”。也就是静虑正审的意思。

    以上所宣的三种方便法门都是圆满觉悟,你们依此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就能够最终成佛。十方菩萨行使种种方便法门,一切相同或不相同的修行方便,都是依据上述三种方法,如果得到了圆满证悟,就能够圆满觉悟。

    诸位菩萨:假使有人要修持八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式的乘果位和辟支佛式的二乘果位,还不如闻听这种圆满觉悟的无碍法门。因为闻听此种无碍法门后,可以在一刹那之间就随顺佛道、修行觉悟。

    佛教经常讲“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三种法门的选择可以根据众生自己不同的根机、不同的爱好来进校但是,重要的一点是要掌握“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原则,懂得善用权巧方便来达到目的。

    关于皮鞋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赤着双脚走路。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

    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计其数。

    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言:“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

    国王听了恍然大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改采这个建议。据,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从这则故事,我们似乎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想要改变世界,很难;要想改变自己,却比较容易。我们与其劳心费力地去改变全世界,不如先改变一下自己。改变自己的思路、改变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第一个必须改变的就是你自己。

    有一句话得好——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我想这与佛陀对众生的要求应该是契合的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