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镇语录_醉 鸡 旅 行 记(附录:《宝积经》1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醉 鸡 旅 行 记(附录:《宝积经》11) (第3/3页)

次这

    样的撞击:我抱着那个油腻腻的、没有温度的塑胶人模,行走在马路上,就像十五岁时

    的那次放学回家。邵姗恶狠狠地踩下油门,奇瑞qq呼啸着向着我身边冲来。擦身而过

    的一霎那,我抛出那个该死的人模,然后,仿佛时光倒流、一切重现……

    但是不,就连邵姗也不得不承认,这太假了,对我没有丝毫的帮助。

    好几个晚上,我们衣冠楚楚地躺在床上,我们共同思考新的治疗方案。所以,最

    后的那个决定,其实是我们俩共同做出的。

    我们耐心地等待雨季。

    在这段等待的日子里,我们将一切都已盘算好了。比如雨水,这会是惟一与当的场景不符的东西,但是,它却会带走许多我们不愿为人所知的细节,我们需要这个。

    邵姗反反复复地强调着大学教授教给他们的一句话:心理治疗,就是一个无以复加的精

    细过程,容不得半点错误与遗漏。得没错,我们就是这样去做的——

    滂沱大雨中,我踯躅在空无一饶城市远郊。

    一个时过去了,接着是第二个时。可我并不在乎等待,呆在奇瑞qq里的邵姗

    同样如此。

    终于,我等来了一辆自行车。我成功地拦下了他,并很快取得信任,他开始钻进我

    的伞下,耐心地对着湿漉漉的地图向我指明道路。我的手指,就那么轻轻地、轻轻地揿

    下了手机上那个等待已久的按钮。

    一公里外,邵姗飞驰而来。

    当晚上,就在那间出租屋内,在那张舒适温软的床上,我们赤裸相对,我们深

    情拥抱。

    附录:《宝积经》11

    第十一期

    【宝积经|经文】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非菩萨而似菩萨,何谓为四?

    贪求利养而不求法;贪求名称,不求福德;贪求自乐,不救众生;以灭苦法乐聚徒众,不乐远离。

    迦叶,是为四非菩萨而似菩萨。

    ■非真菩萨的四种表现

    菩萨在自行化他方面有着明确的标准,任何表象的伪装,都不是真菩萨所为。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表面看起来象是在修菩萨行,实质上似是而非。这些人表现为:

    01

    “贪求利养而不求法”。这种人虽然名义上是大乘学者,但一味贪图名闻利养,不思积极追求正法。

    02

    “贪求名称不求福德”。这种人虽名为大乘学者,但却耽于修行的名义,并未重视福德的积累;

    有的大乘行者,为了博取修行的名声,不肯与大众共住而是躲到深山老林,或者是建造自己的庙修校

    这类人不以积累福德资粮为目的,不懂得福慧双修的道理,不能算是真菩萨。

    03

    “贪求自乐,不救众生以灭苦法”。这类人贪求自己的涅盘法乐,不去积极宣扬离苦得乐的佛法来拯救众生,自求解脱而不帮助别人获得解脱的人,不是真菩萨。

    04

    “乐聚徒众,不乐远离”。有些修行人统摄大众,身边聚拢了大批徒众,就好像世俗家庭的人才兴旺景象。

    这种人眷属心深,耽于俗乐,不重于身心远离,表面上似乎是在广度众生,而实质上是一种自我满足,这种人算不得是真实的菩萨。

    那么真正的菩萨应该是怎样的呢?

    【宝积经|经文】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真实菩萨。何谓为四?

    能信解空,亦信业报;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深乐涅盘而游生死;所作行施皆为众生,不求果报。

    迦叶,是为四种真实菩萨福德。

    ■真菩萨的判断依据

    佛陀明确指出,真正的菩萨应该具备这样四种福德:

    01

    “能信解空,亦信业报”。真正的菩萨能够坚信并且理解一切法性空的道理,也能坚信因果不失,业报不虚的道理。

    正如龙树菩萨在《中论》中所:“虽空亦不断,虽有亦非常,业果报不失,是为佛所”。

    倘若菩萨能够正确信解空的道理、正确信解业力果报,不偏执于空,那么多闻持法者,也就不会因为贪图名闻利养而不思实践正法了。

    02

    “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真正的菩萨,知道世间一切法中并没有实在的自我以及自我所领有的任何东西,但是如果信解出现偏差,会因为无我、无饶观念而抛弃众生,去阿兰若修校

    不知道“无我”是在胜义谛上,对于世俗谛而言,世间的一切,却又宛然存在。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就会彻悟无我而不忘众生,于众生起大悲心,广修福德了。

    03

    “深乐涅盘,而游生死”。菩萨深深的爱乐涅盘,又深知涅盘不离于生死,所以能安住涅盘而化现生死,也就是历劫在生死中度众生,而不是自趣涅盘,专兴福业,不以灭苦的正法救度众生。

    04

    “所作行施,皆为众生,不求果报”。真正的菩萨,向众生施舍的任何财富与佛法,都是为了众生能够得以摄受,决不会以追求自己的果报为目的。

    菩萨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以财法二施摄受众生。所有的一切施与,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不是贪着徒众,门庭兴盛。

    因此,所有的功德,不求自己现世与来生的果报,而是积极回向大众。这样的摄导大众,才是真正的菩萨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