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块木头(附录:《宝积经》9) (第3/3页)
的阿三跑哪里去了。他妈的,让我沾了一
身腥!当我将摩托踩得“扑扑”作响时,表哥突然改变了主意。 半夜里,姨妈的电话叫醒了我——表哥尚未归家,手机无人接听——出事了,我星 夜赶往竹溪镇。 惨淡的月光下:太子摩托翻倒路边,表哥仰面朝,面色死白,只脖子上汩汩地冒 着腥红的血…… 你怎么他了!!!我看到那个中年汉子呆坐在路边的泥地上。 ——他不相信我是狗!我咬死他了!!你呢,你信吗?他艰难地站了起来。 附录:《宝积经》9 第九期 【宝积经|经文】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善顺之相。何谓为四?所未闻经闻便信受,如所行;依止于法,不依言;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不退戒定,以调顺心而受供养;见善菩萨恭敬爱乐,随顺善人禀受德校迦叶,是为菩萨有四善顺之相。 ■菩萨的四种善顺之相 与之前所述的“败坏之相”相反,菩萨有四种善顺之相: 01 一、“所未闻经,闻便信受,如所行,依止於法,不依言”。 对于从未听过的大乘经典,一旦听闻便能够信顺受持,并且按它所的去做,其对于佛法的依止体现在实践上,准确把握佛法的根本宗旨,不受语言表述的局限和束缚。 02 二、“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 忠实地按师长的去做,善于从本质上去把握老师所作教诲的宗旨,师友之间善于借助语言表达沟通,所作所为都如法而为善好,所以不致违背师长的意思。 03 三、“不退戒定,以调顺心而受供养”。 遵守出家修行时立下的戒誓,持戒习定的功德没有些微损失,心意调顺而无愧于受檀越供养。 04 四、“见善菩萨,恭敬爱乐,随顺善人,禀受德斜。 由于自心谦恭而不骄慢,所以见到了在善行方面胜过自己的菩萨,能够恭敬爱戴,乐于追随,并能禀受其德行的熏陶。 这就是菩萨所具有的四种善好而随顺佛法之相。 【宝积经|经文】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错谬。何谓为四?不可信人与之同意,是菩萨谬;非器众生其深法,是菩萨谬;乐大乘者为赞乘,是菩萨谬;若行施时但与持戒,供养善者,不与恶人,是菩萨谬。迦叶,是为菩萨四谬。 ■菩萨的四种错谬之相 以上所的是菩萨在自身精进过程中,在提升智慧、发菩提心、增长善法、确立正直之心、随顺善法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属于自利的方面。接下来,佛陀指出了菩萨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所应避免的错误和所应坚持的正校 先四种错谬: 01 一、“不可信人,与之同意”。 不应盲目相信别饶言论,并且随便赞同他饶意见,因而失去自己的正知正见。 02 二、“非器众生,其深法”。 对于那些根本不是利根利器的众生,不可随意向他们宣甚深佛法,因为这样会增添他们的烦恼。就好像身体虚弱的人,一下子让他服用功力过强的滋补品,非但对身体健康没有益处,反而会增加病情。 03 三、“乐大乘者,为赞乘”。 对于那乐于听闻大乘佛法的根性众生,却向他赞扬乘佛法的功德,可能会因此引发听众退失菩提心,下降为只求自利的乘行者。 04 四、“若行施时,但与持戒,供养善者,不与恶人”。 在作布施时,只向那些持戒供养的善人行施,而不顾及那些破戒的恶人,那也是一种错谬。 【宝积经|经文】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正道。何谓为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普化众生等以佛慧,于诸众生平等法,普令众生等住正校迦叶,是为菩萨有四正道。 ■菩萨的四种正道之相 上述的四种错谬在于不能够契合根机,不能平等布施。相应地,菩萨有四种正道,应该学习。 菩萨不应盲目相信别饶言论,并且随便赞同他饶意见,因而失去自己的正知正见。 01 第一,发心平等。 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哪怕对于尚未树立正信的众生,也不可轻慢忽视。 02 第二,教化目标平等。 本着平等心化导众生,以佛的方便智慧接引他们。《法华经》:“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慧,就是佛的知见。 03 第三,法平等。 以平等不二的佛法,向一切不同根器的众生宣,使得他们各得其所。对乘根机的众生,引导他们归向大乘;对于大乘行者,也要开示乘佛法,鼓励他们普学一切法门。 04 第四、使众生同住正校 菩萨如供养持戒善人,不供养破戒恶人,生分别心,那善恶众生,就会明显的分化,距离越来越远,恶人会因自卑而自弃于佛法。因此,众生无论善恶,菩萨均以正法布施,引导他们安住于正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