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雀之死(《金刚经》二十七无断无灭分) (第2/2页)
> 我恨透了男人。 我恨透了这个世界。 死了,一了了之,一了百了,那多好,我没有痛苦! 祝,你早生性病,早死,早来见我! 金丝丝绝笔 某年某月某日 再丝丝养的那只金丝雀,也死了,没有喂的缘故!不过,金丝雀终于出笼了,被服务员扫出房间当成了垃圾。我们的丝丝姐也一样。 附录:《金刚经》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 第二十七品浅释 无断无灭分 上面佛陀重点针对众生执着 有我相、人相 众生相、寿者相等现象 提出“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但是佛的 不以色、声等外相见到如来 并不是一种断灭空无的观念 并非要否定修一切善法的德行 事实上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的人 对于一切法都不会持断灭见 而是要借假修真,尊重因果 万行具足,觉性圆满
“野狐禅”的故事 不昧因果 关于“断灭见” 禅宗公案中有一则名为 “野狐禅” 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 盛唐时期,禅宗大行其道。百丈怀海禅师在江西百丈山开堂法,座下学众不下千人。在众多学人中,有一位白发老者,每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百丈禅师感觉此人非同一般,于是特别注意他。 一,百丈法完毕,待大家离去后,走到老者跟前,问他为什么每次听完法都迟迟不肯离去,老者回答:“禅师有所不知,五百年前我曾住于此山,有学生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吗?我不落因果。结果因为这个缘故,我堕落成了野狐身,不得解脱。请问大师,我究竟错在哪里呢”? 听完老者的叙述,百丈禅师道:“你不妨以同样的问题问我”!老者于是重复了同一个问题,百丈禅师听完后,郑重地回答道:“不昧因果”。老者听闻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倒头便拜,对百丈禅师:“顶礼大师,我得到解脱了。明,请大师慈悲,到后山山洞,为我举行火化仪式”! 百丈禅师答应了老者的请求。第二,命令众僧到后山去找亡僧遗体。众人不解,因为没听这两有僧人过世啊,于是,众僧将信将疑,跟随着百丈禅师来到山后,大家看到在山后大盘石上躺着一只已死的黑毛大狐狸。禅师对大家讲述了老者的因缘,大众深受启发。于是全山僧众集中在一起,按照佛教的礼仪火化了野狐。 “野狐禅”公案告诉我们 佛教的修因证果 正是因果律的体现 修行人可以“不落因果”的法 其实是一种断灭邪见 不是一种对因果的正解 更不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体现 正如本品末后一句所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法不断灭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