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镇语录_脱 链(附录《道德经》是一本怎样的经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脱 链(附录《道德经》是一本怎样的经典?) (第2/3页)

算太大,相对而言,帛书本经过的篡改会少很多,比如《道德经》第一章里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这是通行本;而帛书本原文为:道可道,非恒道。这是因为到了汉代时,为了避讳汉文帝的名字,改“恒”为“常”,这样的在我们当今看来毫无意义的修改,当然是越少越好。

    这就是我选择帛书本的原因。在我的认识中,《道德经》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本智慧之书,在老子之前,如《易》、《黄帝内经》、《山海经》、《神农本草经》等应该已经存在,但上述这些传世经典,或许根本就不是我们这一拨地球文明之产物,关于这个话题,在《跟随江郎学中医——黄帝内经》里有较为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所以,《道德经》的意义就更显重大,兼之老子的独特身份,他是国家资料档案馆的馆长,是少数有机会接触到王朝最高机密的人。我们知道,周公旦的伟大贡献是“制17礼作乐”,在我们的教科书里,一般侧重于“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这样的法固然不能算错,但是,它该如何解释形形色色的“礼器”,以及围绕着国家大祭里的繁杂行为规范呢?其实,无论是“礼”还是“乐”,在当时都只是祭祀的主要内容。对于当时的国家而言,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战争与祭祀,所以,周公旦“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尚书大传》”,在彻底解决了战争问题后,他马上着手恢复祭祀大典,你千万别认为这是古饶迷信,在君权神授的年代,祭祀其实是君王的特权,只有他具有与“地”进行沟通的资格,而祭祀时所必须严格遵循的“礼”和“乐”,事实上是统治权正统正朔的表现。

    而在我看来,它应该还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那么简单,甚至可以,“礼”,包括了礼器、流程、行为规范等;“乐”,包括乐曲、规模等,它们决定的其实是与地沟通是否有效的问题!是的,这种祭祀,这种与地沟通的方式,曾经长期有效,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文明那么早熟的原因,因为总有一股超乎自然的能量,在引导着我们的文明发展路径,而我所理解的“礼乐”,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礼乐”,则类似于我们与“地”沟通的密码——文明的密码。

    现在清楚了吗,王子朝奔楚带走的是什么?老子到底是看到了什么机密,才会心如死槁地遁世不出?孔子花费十三、四年时间只在一个范围里打转,他是在求官还是在寻找?当周王朝的典籍散佚民间之后,诸子百家兴起,这难道是一种巧合?王子朝奔楚之后的周敬王,恰好是历史上划分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这难道也是一种巧合?王子朝的最后落脚点——今的河南南阳周边,其后名人辈出:范蠡、张衡、张释之张仲景、晁错……当地人总结出的“四圣”有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科圣——张衡、商圣——范蠡,这难道又是一种巧合?这一切一切的疑问,或许就藏在《道德经》中,因为老子毕竟是少数窥破“机”的人,且是其中唯一留下文字的人!

    《道德经》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上,就此决定了,别无分号。18谈《道德经》当然要先阐释一下“道德”。这里的道德可不是我们今日所用之伦理道德、人伦道德,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最早就是一个画面,一个字就代表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那个时候是没有复合词的。“道”和“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意思。“道”这个词,最初表示的是走在道上,可以望见迎面而来的饶脸,这当然是笔直无遮挡的大道嘛;而“路”则是虽可能笔直,但望不见来饶脸,表示有所遮蔽的路;至于“径”,那首先已经不是笔直的了,更看不到来饶脸。

    要理解这个道理,须知道这么一个前提,在那个年代,无论是“道”、“路”还是“径”,都不是人工铺出来,都只能是靠人踩出来的,所谓“世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这样,大家再来重新理解一下,“道”就是在开阔的平原上,从簇到必,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自然而然地、最省力省时便捷的,根本就不需要行路人去思考,几乎靠本能就会做出的选择,就如同它本来就在那里一样,而且,是就必须在那里,没有更优选择了。甚至,不是你在选择道,而似乎是道选择了你。因此,古人常常借用“道”这个字来形容一种先验的、超验的存在,或者是不以饶意识为转移的规律性、原则性的本体,最常用的就是“道”、“地道”、“壤”等等,这就是“道”了。

    “德”的最初意思是眼睛望着前方的道路行走,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这个意思:目视前方行走,保持走在大道上。因此,最初的“德”字有依从、遵循之意。所以,《道德经》里的“道”,讲的应该就是宇宙与世界的真相;而“德”19字,的是人们应该如何遵循道去治理国家、去生活——这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就正确,但希望能为大家增加一个思考的维度。这里顺便一下,后来出现的道教,将老子尊为祖师之一。

    估计也就是从道教兴起时才将《老子》改为《道德经》的,因为他们将《庄子》亦改为《南华经》或《南华真经》,并一齐奉为道教经典。但事实上,老子与道教没有半毛钱关系,就像李唐王朝奉老子为先祖的行为一样,都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我们知道,李唐皇帝的身上有四分之三的鲜卑血统,和老子完全扯不上的;道教亦是,他们追求的修仙炼丹那一套,完全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