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 参谋司首次会议(2)  (第1/2页)
    第四十二章参谋司首次会议(2)    安排好徐光启之后,朱由校把曹化淳奏折随手往边上一放,不再翻看。    ------    摘抄萨尔浒之战奏折这个事,本就是为首次大朝会应急安排的事务。现在首次大朝会已开过,局势已经明朗,摘抄的应急效应也就没有了。再加上李如柏奏折压住了方从哲,辽东局势短期内应该是安稳的。    至于这些奏折意见的参考价值,朱由校本就不是太看好。他要求的各项数据,以文臣做事的风格,找到的可能性很小。    这些数据,以后还是得靠参谋司去挖掘。    -------    放下了曹化淳的奏折,朱由校握起拳头,用指节敲了敲案台,把大家的注意力拉回来。    笑眯眯地开始说话:    “众卿。本次会议呢,是参谋司首次会议。    参谋司成立的目的,是朕想知兵学兵,所以成立这样一个参赞机构。    那么参谋司这个参赞机构,都要为朕参赞些什么呢。    朕说说朕的想法。”    朱由校扫了一眼开会众人,见他们都注视着自己,继续说道:    “朕学《孙子兵法》,‘始计’首篇即提‘庙算’,又言‘庙算’之用为‘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所以朕才决心,在这庙堂之高的乾清宫门前东耳房,成立一个专职负责‘庙算’的机构。    众卿官职级别虽都不算高,但这不妨碍众卿以庙堂之高之心,去考虑和策划‘庙算’之事。    曹化淳!”    “臣在!”    “参谋司暂由你统辖,按军法统领。但参谋司行事,也须有自己的规矩。    朕先交待第一个参谋司规矩。    曹卿须督促执行!”    “臣遵旨!”    朱由校板着脸,扫了一眼房中众人。开口道:    “在这东耳房中,众人无分大小,有事皆可畅所欲言。除了家国祖宗之外,无话不可说。    包括朕在内。”    说着转头看了一眼王安,王安正板着脸瞅着他呢。    朱由校没理他,转回头继续:    “但是出了这东耳房,一切都得按军中规矩执行。    东耳房决议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得不折不扣执行。    东耳房有骂人打架之事,出了东耳房,就得当骂人打架的事从没发生过,大家仍是军中袍泽。    而东耳房所有讨论之事,出了这东耳房,也要当从没发生过一样,予以保密。”    朱由校又轻轻敲敲了案台,说得更直接一些:    “进门只吵架,出门只做事。”    转头对王安道:    “东厂按此标准稽核参谋司。”    王安躬身应是。    朱由校提的这个规矩,其实对朱由校的要求最高。因为他随时随地得压得住场子。只要有一次压不住,那整个参谋司就有崩溃的风险。    但朱由校最不担心的就是这个。因为军争,就没有那个余地留给他。他选也得这么选,不选也得这么选。只要他给自己留余地,那不但参谋司有可能崩溃,有朝一日全军崩溃,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交待好参谋司职司和首个规矩,朱由校继续道:    “参谋司现在只有卿等这些人,将来可能人员进进出出会很频繁,众卿要做好心理准备。”    黄得功又咳嗽一声,笑了。    朱由校瞪了他一眼,他略有尴尬地低下头。    黄得功还是喜欢冲锋陷阵,马上建功。那可是封妻荫子的。    大案台后面斗嘴有什么劲儿?!    皇帝说参谋司人员进进出出频繁,那“庙算”之人出参谋司能去哪里?    当然是一军之主了!    这可是他的梦想!    所以没控制住自己的嗓子。结果嗓子直接出卖了他,被皇帝抓个现行。    尴尬。    朱由校则继续:    “那么朕心目中的参谋司,应该怎样参赞军务呢?    朕仍然按所学《孙子兵法》来说说。    ‘计’篇‘庙算’已是讲过了。‘计’篇之后是‘作战’篇,主旨是后勤保障。    所以参谋司下设第一科,为联合后勤保障科。    主职事一大一小。大者核算国家有多大的能力,支持打多大的战争;小者核算需要多少后勤保障,支持一场具体的方面战争。    这个方面战争,是指一个敌对方向的作战。比如对金之战,对蒙之战,对倭寇之战等。”    朱由校扫了众人一眼,看他们已是眼睛瞪大。    心说,这才哪儿到哪儿。我现在还只提核算,以后到统帅部参谋本部阶段,会把计划和执行都压过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