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首云之铁(1)  (第2/2页)
/br>    三工匠相互交换眼神,眼中均有佩服之色。    这皇帝木匠,他也是木匠!    而且有大匠之姿!    朱由校看众人放松下来,就继续道:    “李卿所言糜费700两,现在看肯定用不了。”    李如铁尴尬一笑,拱手。    鲁大木心里衡量了下,如果以象房挽具论,相较于提高的载重和便利,这块可以认为没增加。    心里对小皇帝又增佩服。    朱由校则继续:    “然则费用肯定也有增加,李卿话也有合理的地方。    所以李卿回去之后与鲁卿多沟通,考虑一下,这个材质应该用什么样的钢铁,比较合适。    朕的要求是,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最便宜最易加工。    钢材吃不准的话,那就找辆旧制单辕马车的辕,在辕着上装上这个东西,然后用铰盘来拉。一个个试过去。”    李如铁应是。    朱由校继续:    “轴承事,李卿怎么看?”    “轴承历史久远,听我师傅讲,汉代就有轴承。    轴承主要看轴瓦和轴心的耐磨度……,    按陛下要求日行300里,这个轴瓦轴心的要求,就高了……。”    李如铁犹豫着,说道。    他心里也没底。按经验,日行300里这个轴瓦轴心断无可能支持。    但他刚被皇帝敲打过,不敢说得太直接。
    朱由校知他说的是传统的轴瓦轴承。这个靠轴瓦和轴心硬磨,要达到他的要求,材料工艺估计得升个几十代才有可能。    所以要换一种轴承形式。    想了想,问道:    “李卿可知滚木转石?”    李如铁点头。    朱由吩咐找十几支一样的毛笔来,吩咐把笔头去掉。再拿块丝绢。    王安吩咐下去,一会儿的功夫,东西送到。    朱由校把丝绢铺在案台上,把十几支笔平铺在丝绢上,把砚台拿过来,放在笔上开始滑动。然后看着李如铁。    这就是滚木转石了。    李如铁疑惑地点点头,这确实是滚木转石啊,你给我展示这个干什么?当我三岁小孩子吗?    朱由校看他点头。吩咐王安把手上拂尘给他。然后把砚台拿掉,把拂尘放上去。    再拿起丝绢的二头,一卷,把笔卷在拂尘杆上。    试了几次,把其中多余的笔拿走。    就成了一个丝绢包着笔,笔又包着拂尘的构型。    朱由校握着丝绢,拿起整个物件,然后握住拂尘柄,轻轻转动起来。    然后看着李如铁,问道:    “你可明白?”    李如铁面露惊喜,向前走了二步,要去拿皇帝手中的东西。    王安和旁边小太监向前一步,在皇帝案前挡住了李如铁的去路。    李如铁忙站住,拱手为失仪请罪。    朱由校摆摆手,然后把那一团东西递给了王安。王安则递给李如铁。    李如铁接过,一边轻轻转动,体会着感觉。一边说道:    “丝绢是钢外套可接车辐,拂尘是主轴。这笔是滚木………。”    面露思索。    朱由校问道:    “可以做出规格一致的圆柱吗?”    李如铁回道:    “不算太难。    钢棒磨圆是常规工艺,叠钢打制的圆棒放在磨槽中上面用板压住,钢棒两头加拖索固定在拖板上,来回拖动,让圆棒在磨槽中旋转,就可以了。    磨槽可以调大小,以用来磨不同规格的圆棒。    磨料可以换粗细。磨料越细,钢棒越圆越光滑。    磨好后,用砂轮二头磨制到一样长短,然后修整边缘,就可以用了。”    “那要制作批量同规格的呢?”    “也不算太难,只要控制好磨槽和顶板之间的距离就可以了。”    李如铁继续转动丝绢,动作大了些,丝绢拉动笔堆积了起来。李如铁皱了皱眉。    朱由校知道这是少了滚柱固定架的原因。但这个他不想给李如铁讲,事情要一步步来。再说工匠有工匠的处理手法。他提供创意大方向,细节让工匠去cao心。    因此直接派活儿:    “李卿回去后,试制下这个东西。看看能不能做出来。    有了成果,立刻拿来我看。”    李如铁拱手应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