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  (第2/2页)
 刘一燝微微皱眉。    今日乾清宫前态势也没比昨日差多少啊。殿前一众顾命大臣与殿内李娘娘争斗级别,比昨日抢皇帝也低得有限啊。    门前这一众太监本就身如飘萍,身在漩涡中心,怎可能比我这顾命大臣还从容?    刘一燝眉头皱紧。    然后转头看向乾清门前广场四周大汉将军。发现他们同样面色从容,各立其位,法度森严。    完全没有昨日那种畏畏缩缩,时刻准备缩进殿前阴影里的模样。    内廷已经整肃过了!    刘一燝得出了这个结论。    莫名就有些不安。    内廷后面可是藏着锦衣卫和东厂番子的。它们越快进入秩序,朝堂众臣就越不安全。    王安有变!    此处非善地!    刘一燝又得出二个关联的结论。    微一沉吟,权衡了下乾清宫前局势。该做得都已做了,包括答应皇上要做的事。    那就没必要再待下去了!    刘一燝做出了决定。    转头给站在自己身后不远的下人使了个眼色。    下人会意,慢步行了过来,注意着刘一燝的动作。    刘一燝微微摆出“附耳倾听”身体动作。    下人自然明白,凑到刘一燝耳边嘀咕了几句自己也不明白啥意思的话。    然后退下。    刘一燝就微笑着对众同僚拱手,告之众人有紧急公务需要办理,乾清宫之事就辛苦各位了云云。
    施施然踱着方步,在一众东林党人的不解和其他众官员疑惑的眼光中,回部堂歇息去了。    留下一众大臣和东林党人,面面相觑。    东林党人凑在一起,均觉情况不明,应先与刘一燝商议。    就见一众东林党人拱着手,告之其余的一众官员有公务办理,乾清宫之事就辛苦各位了云云。    随之离去。    剩下的官员当然不是傻子,直接踩着东林党人后脚就走。理由都不用说,也没人可以去说。    东林党人回头看到,也是无法。    一众大臣即这样因“公务”一哄而散。    很快乾清宫内的西李就收到一众大臣离去的消息。西李不由一撇嘴,乐了。    一群怂货!这不是就给老娘骂跑了吗?!    有本事再冲进乾清宫来啊!借你们俩胆儿!    ------    刘一燝在部堂转了一圈就回了家。    很快一众东林党人汇集而来。    听到刘一燝说“王安有变”、“内廷整肃”。一众东林党人吃惊之余,面露些许狰狞。    剥皮楦草是没有了,锦衣卫诏狱可是从来没空过。    众人商议了下,均觉王安如此快速整肃内廷,且没有什么消息送到朝堂,其志非小。    皇帝年少,必被王安误导。    可是王安是皇帝奴仆,文臣系统没什么好的制约手段。现在弹劾王安也不可能。王安倒了,还是上来一个紧贴着皇帝的太监,局势恐怕更复杂。    一番商议,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最后左光斗提议,王安有变但还看不清如何变化,宜暂时静观其变。    但若局势转坏,王振之事重现苗头,则应立即请经验丰富之前首辅叶向高出山,稳定局势。    众人均觉这是个办法,齐齐看向了刘一燝。    这次新皇“从龙之功”,刘一燝是东林党内定的首辅之人。    叶向高出山,那刘一燝就得让位了。    刘一燝犹豫了下。首辅这个位子可不是天天等着他的。但是左光斗这个方案并没有直接拿掉他的首辅之位,只是给出了局势大坏后的解决之道,那时他才需要“让贤”。    刘一燝心想,真要局势大坏,后面可是诏狱等着呢。那个时候嘛,当然是先走为敬了。    里外里算下来,都不吃亏。    所以点了点头。    众东林党立即交口称赞刘一燝“宰相肚里能撑船”,“首辅之位,为大局说让就让,实乃千古文臣之范”云云。    刘一燝微笑谦让“各位谬赞了”。    一众人等闹哄哄地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王安身上,忽视了那个暗戳戳扳手指的朱由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