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民间小调  (第2/2页)
演员仿佛收到信号,立刻打开奇怪的开关。    嘴里唱着小调戏腔,神情动作同步进行。    嗯,也可以说是隔壁阿三歌舞片的青春版……    每个皖北的80、90后印象中或许没有周董、王非这些歌手。    但你说民间小调,他们最起码能给你哼上几句。    如《十八摸》《小姨子来俺家》《孬种儿媳犟公公》等。    这种带点伦理,带点粗俗的家长里短,很受广大农村城镇的人们喜欢。    旋律简单,朗朗上口。    人物风趣诙谐,越看越爱看。    黄而不yin,比看毛片有意思。    这种小调不仅流传于皖北,准确的说,是流行在苏鲁豫皖交界。    甚至一度传播到陇省等偏远地区。    传播范围如此之广,观众群体如此庞大的原因,便得益于VCD的发展。    VCD从之前的两千元价格逐渐下放到如今的百元内,颇有种后世智能机被米粥雷撕破天的意思。    如今VCD价格之所以下放,是由步步高集团和爱多电子为首的诸多阵营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    农村老百姓家里几乎每家都有VCD,市场上各种碟片到处都是。
    将原本日落西山的录像厅行业彻底击碎!    当然,有些特殊需求还是只有到录像厅才能满足。    比如:午夜场。    江培安想要做的民间小调也是借着VCD普及的这股东风向前。    当然,与VCD配套使用的碟片行业还有一个几乎能将行业拖死的毒瘤。    盗版碟片横行!    当然,站在江培安这个后世影视人的角度来看,盗版光碟横行,不利于出版市场的发展,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影的发展。    盗版碟与正版碟的效果差别很大,但大多数人都不会在乎,因为:    便宜啊!    火车站、汽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经常会有大姐一脸神秘的凑到你耳边:    “大兄弟,要碟不,国外大洋马!”    这卖的就是盗版光碟了。    等你买了碟片,回家关紧门窗,兴奋到脸色通红,激动的将碟片放进VCD后才发现:    的确是国外的大洋马,后面还有野马、斑马!    好家伙,动物世界!    江培安的民间小调出世后,最主要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    但他不在乎,盗版光碟猖狂,它也得有版可盗啊!    他只赚上市时的那部分钱,喝头汤!    他也不贪心,钱是永远赚不够的,而他只要自己的第一桶金。    至于后面如何盗版滔天,那就不是他能管得了的。    开玩笑,这可是时代特征,就算到了后世盗版问题也没能得到有力解决。    江培安凡胎rou体的,哪能跟时代洪流做抗争!    让江培安下定决心做民间小调碟片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政策!    民间小调的流行,还要得益于90年代新安省音像出版业的低门槛。    各种民间戏班子甚至草台班子,随随便便就能拿到版号。    不仅仅是民间小调,如庐剧、黄梅戏、泗州戏等等新安本省戏曲都有无数音像制品出版。    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政策,不涉足这一行都对不起他重活一世!    赚个启动资金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