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_第二百九十六章 藏龙卧虎的译制片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六章 藏龙卧虎的译制片厂 (第2/3页)

却没曾想连一位普通的音乐编辑,都有如此大的来头。

    “她爱人刚到浦江的时候,在当时的昆仑电影公司找了份编曲的工作,”

    坐在台下的三位,一边瞧着台上的热闹,一边聊着台后的故事。

    “由于工作的关系,他们的小儿子龙龙常会去片场溜达,”胡啸的话还在继续:

    “当时啊,昆仑公司的导演正在四处寻找小三毛的扮演者,可跑了好些地方都没有找到合适的。

    失望而归时,却在片场看见了正和两孩子打成一团的龙龙。

    大脑袋小身子、再加上一双溜圆的大眼睛,导演立刻像发现宝贝一样冲了过去……”

    【三毛,你就是我要找的三毛。】

    一时间,所有孩子都暂时忘了恩怨,就看见一个大人兴冲冲的抱走了两眼迷茫的龙龙。

    这个浑身是泥的孩子,就是日后跟着宋清龄全国募演的“三毛”王龙基。

    也正是因为这部《三毛流浪记》,咱们国家才开启了一系列关爱流浪儿童的募捐活动。

    而这一结果,正合了当初创作《三毛流浪记》的著名漫画大师张乐平的初衷。

    “原来电影里的三毛,就是她的儿子呀。”

    这一会,陈佩丝的烟瘾犯了。

    在江山身边坐下后,熟练的从江山的衣兜里摸出了一盒烟。

    舒坦的呼出一串薄烟后,很自然的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你这孩子,”胡啸早注意到了:“看着烟瘾比我还要大!”

    “没办法,”陈佩丝解释道:“在乡下插队的那会,我们都靠这玩意寄托思乡之情。”

    “可不是嘛,”江山又将香烟给摸了回去:“全靠这玩意撑着了!”

    “别在苦主面前叫苦了,”胡啸道:“真正苦的时候,你俩都还没生呢!”

    “那是,”江山承认:“就拿这三毛流浪记来说吧,它背后的故事,才真叫一个人间悲剧!”

    “哦?”

    刚落座的陈佩丝问道:“我听说《三毛流浪记》的电影拍得很不容易,这里面都发生了什么?”

    说完,几位都看向了胡啸。

    胡啸明显一愣:“都看我干嘛?我还想打听呢!”

    “亥!”陈佩丝失望的转移了视线。

    “我倒听说过一些,”

    这时候,江山开口了:“从创建剧本开始,《三毛流浪记》就可谓是一波三折。”

    “是嘛?”

    “因为,《三毛流浪记》的三位编剧里,有两位是地下——党员,一旦暴露身份,便要紧急撤离。

    日后拍摄时,也经历了国民政府的多次阻扰。因为这部影片里反映的社会现状,正是当时政府在极力遮掩的事实……”

    1947年,冬夜。

    画家张乐平冒着风雪,走进了浦江的一条弄堂。

    刚进弄堂口,就看见了三张冻得通红的小脸。

    走近一看,原来是三个十岁左右的流浪儿。

    三个披着麻袋、赤着脚的小家伙,紧紧的围着一只烤红薯的炉子取暖。

    其中两个孩子被冻的直跳脚,而另一个则趴在雪地上使劲吹着炉底的火苗。

    寒风呼啸、大雪纷飞。

    贫穷的画家呆呆的看着三个孩子。

    一声叹息后,本身也寄人篱下的张乐平,只能默默的离开了。

    躺在朋友家的沙发上,一夜未眠的张乐平在第二天一早便出了门。

    再次路过那条弄堂时,震惊的发现昨晚见到了其中两个孩子,已经冻死在了炉子的跟前。

    早已熄灭的炉膛里,依然放着两孩子的两双小手。

    当场忍不住痛哭的张乐平,被这幕深深刺激到了。

    他当即决定加入呐喊的行列。

    身为画家的他,回去后便换上了一身破衣烂衫,走上街头和流浪儿童混在了一起。

    和他们交朋友,听他们讲身世。

    哪里是旧上海最脏乱差的地方,哪里便有他们的身影。

    不久后的《大公报》上,便出现了一组组以流浪儿童为原型的《三毛流浪记》漫画连载。

    这组以幽默方式,揭露社会丑陋的漫画,立刻吸引了大批读者的目光。

    一时间,流浪儿童的悲催遭遇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雪片般的读者来信,纷纷寄向了《大公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