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987章 位列凌烟阁 (第1/3页)
站在这凌烟阁中, 有种恍惚迷失般的感觉。 武德朝的宰相们,能上凌烟阁的最终也只有特进萧了。 李渊的太原元谋功臣十七人,最终则有长孙顺德、刘弘基、柴绍、唐俭、殷开山、武士六人上阁。 历史上本来还有个刘政会上阁了,但如今被武家叔侄顶下去了。 不过这能上去的六名太原元谋功臣,其实也基本上都是支持李世民的人, 殷开山征洛阳时就早死了,刘弘基和长孙顺德贞观初一直犯事,被李世民趁机踢出权力中枢, 唐俭和高士起起伏伏,倒是得到重用。 而那榜上开府仪同三司、右仆射高士廉第六, 尉迟敬德还排在李靖之前位列第七,因为尉迟有一个开府仪同三司的从一品官阶,而李靖那时仅是正二品的特进,位列第八。 可这次他明确透露了自己的态度,房玄龄却还总抓着这事不放,这就让李世民很恼火了。 “你说的倒也有道理,遵照死者为大的传统,那就调整一下,杜如晦排第二,武士排第三,委屈你排第四。” 虽说裴寂曾拜司空,封德彝死后也曾追赠司空,但裴寂后来免官削邑流放,封德彝则是死后阴持两端之事暴露追夺封赠,两人连榜都没资格上,更别说排名。 房玄龄功绩虽高,但他仅是从一品太子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从二品的尚书左仆射,还不及秦琼太子太师。 “右仆射温彦博病重,只怕时日无多了,” 皇帝也不想让武怀玉在中枢,因为他成长的太迅猛,能力、威望皆著,偏偏还那么年轻。 那个时候魏征、李孝恭等大多已故,他们死后都追赠司空,故此李孝恭排第二,魏征排第四,加上早故的杜如晦排第三,三位死掉的司空,都排在活着的司空房玄龄之前,房玄龄仅排第五,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右仆射高士廉, 侍中杨师道,知门下省事魏征,黄门侍郎韦挺、崔干, 中书令马周,中书侍郎岑文本、刘洎, 检校吏部尚书许敬宗,兵部尚书豆卢宽、检校兵部尚书侯君集, 李靖其实吃亏在死的晚,入选凌烟阁时是特进,可第二年他就被晋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贞观二十三年李靖去世,他被追赠为司徒、并州都督,李靖仅比李世民早死了七天。 “陛下,房相事奉陛下已久,向来忠心耿耿,并非什么重大过失,陛下也别为难他了,” 李世民亲自把武怀玉杜如晦武士这三位司空的画像调整了一下位置,死者为大。 能上榜的这二十四人,最低都是正三品的金紫光禄大夫或是冠军大将军阶。 大抵就相当于死后配飨太庙了。 也不会像封德彝那样两面三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尤其是听说房玄龄为相多年,从不曾泄露过半句机密,连在家都不曾对儿女们说过半点工作上的事。 你们有空的时候,也可以出宫回家看望你们阿娘。” 至于到时许敬宗如何安排,可以授个礼部尚书什么的,不难安排。 你房玄龄是我李世民的臣子,你不领会皇帝旨意,却总给那些五姓七宗们说话,是几个意思? 然后温彦博这次病的很重,无法再担任宰相之职,李世民就选了高士廉来接右仆射,房玄龄极力反对。 前四名,都是正一品的三公,五到九名,都是从一品的太子三师或开府仪同三司。 吏部尚书惯例是能进政事堂为相的,不过皇帝只授许敬宗为检校吏部尚书,没加参预朝政衔,看来是暂时要先考察他一段时间,再看有没有资格拜相了。 从凌烟阁出来, 虽然三人同是司空,但杜如晦和武士已经死了,相同品级,死人排活人前面,这也是以示尊敬。 但皇帝在贞观十年便定了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那武怀玉就占了很大便宜,他这活着的司空,也能排到第四了。 武怀玉也无奈, “你说。” 因氏族志一事,房玄龄和魏征的态度难得的一致,都是反对皇帝尚官标准来修氏族志,认为这样做并不合适,容易引发旧士族不满。 武怀玉早看透李世民了,所以他时不时的说什么,你来统领指挥松州之战,留在朝中为相,你来做右仆射,这些全都是假的,甚至都是皇帝有意无意间的一种试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