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一章 发展速递 (第3/3页)
v id='gc2' class='gcontent2'> 大汉的田租很低,只有三十税一,按照一亩土地产三石粮计算的话,一亩土地一年仅需要交一斗粮的税。 晁错在《论贵粟疏》有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这样算下来三十税一,平均一人一年不过交税一两石粮,以当时的粮价来算不过一两百钱。 不过现在采用精耕细作,又使新型农具,再配合农家肥,让粮食产量有大幅度的提升,以荆州的标准粮价来算,一人一年交田租大概在一千钱左右。 不过在大汉田租是头,人头税才是真正的大头。 人头税分为算赋、口钱两种 口钱:七岁头钱二十三,也就是从七岁开始起征人头税,直到十五岁终止,每年都要交二十三钱的口钱。 算赋:十五岁至五十岁每年出一百二十钱或数十钱,商人与奴婢加倍。 但规定是规定,到地方就不一样了,有些地方的官吏在人头税上做文章,上下其手,巧立名目,让本来就沉重的人头税,成了压倒百姓最后的一根稻草。 再加上其他杂税,像市税,刍稿税,鱼税,盐铁税,资产税,酒税,利息税等,此番相加让百姓们苦不堪言,一年劳作所得甚至入不敷出,一旦遇到灾年,注定会流离失所,卖身为奴。 汉朝的税收政策,透露出一股轻田租而重人丁,舍地赋而重人税的味道。 正因如此,大汉户籍册上的人口一年比一年少,从几千万到几百万只用了几十年,那是因为人头税只会收取被户籍登记的百姓上,像奴隶、奴婢等虽然收取的更多,但那也要登记才能收得到。 所以,为何一个世家就能藏匿几百上千人口,一个大世家甚至能藏匿上万人,除了世家上下勾连外,被藏匿的百姓不愿重归户籍也是重要原因。 毕竟辛苦劳作一年,突然发现连税都交不上,既然如此,他们何必又执着户籍呢,毕竟在世家的庇护下,他们不需要交人头税,只需要交田租即可,虽然高点,但剩下的养活一家人也没问题。 也是对税收政策的了解,魏延开始对世族的态度有所改观,不再像以前一样动不动就喊打喊杀,毕竟世家能野蛮生长,和大汉逐渐畸形的制度脱不开干系。 鉴于此,魏延曾提出过摊丁入地,地丁合一的税收政策,将人头税并入田赋中一起收取,不再另行收取人丁税。 这样做的好处,一来减轻了没有土地,或者土地稀少百姓的经济负担,因为人头税是固定的,每年都必须交,官府可不管你有多少土地耕种。 二来也可促进人口增长,毕竟人头税的存在,制约着百姓们生育的欲望,就算意外生下来了也会出现生子辄杀的惨剧,毕竟每多一个丁口,家庭就多一份负担。 三来赋税规则的简单化,可减少地方府衙巧立名目,欺上瞒下任意加税的情况发生,毕竟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 不过此策遭到强烈反对,特别是以益州士族为首的政治团体,因为摊丁入亩的出现已经触犯到他们的利益,取消人头税加大对田租的收取,这让拥有几万亩,乃是十数万土地的大士族怎么活啊。 因阻力太大,魏延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将田租改为二十税一,看起来上升了三成,其实以目前的亩产五石粮来换算,一亩地一年不过多缴纳三斗的税,相比于总产量来九牛一毛。 一些士族虽颇有微词,但考虑到三斗税的确不高,也就懒得去煽动百姓们闹事了,万一被魏延查出来他的铁拳可不会留情。 而后再取消十五岁以下的人头税,十五岁以上一年只需缴纳二百钱,换算下来一户五口之家一年只需缴纳一千钱,这一点魏延态度强硬,所有人都不敢有反对意见。 同时鼓励生育,鼓励百姓嫁娶事宜,并在新税法中明确规定,新婚夫妇可减免全家一年赋税,生育丁口同样会减免赋税。 三年内新增一个丁口,减免全家三年人头税。 五年内新增两个丁口,减免全家五年人头税。 十年内新增三个丁口,减免全家十年人头税。 十年内新增五个丁口,减免全家十年内所有赋税,同时府衙还会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让孩子们茁壮成长。 魏延直接来个曲线救国,不要他取消人头税是吧,他以鼓励生育为借口来减免总没错吧,毕竟人口等于国力嘛。 至于减免了人头税后,会不会出现财政赤字,这一点魏延丝毫不担心,只要他们能在五年内打通丝绸之路,蔗糖、海盐、丝绸等,会为大汉攥取无数的财富,与其担心没钱,不如担心人口太少。 哎,真希望现在有几亿人,这样他们就是球长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