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4章考试范围 (第1/2页)
“你的歌又火了,好像考试要考你的歌?” 燕婉一边吃饭看了看手机。 别人发过来的,怎么又火了。 点开链接看了一下,围脖那边的热搜,《半壶纱》这首歌上去了啊。 一个朱红色的“爆”字。 一开始以为是商家把热搜炒起来了,自己今天才拍了广告已经这么快的吗? 点进去看了看好像不是。 这道题必考! 有一个海城音乐学院的学生说明天期末考试大题好像要考这首歌。 不信谣不传谣。 还有江音的有很多音乐学院的学子都出来,考试范围有这个,据说内定了啊。 老师自己预测的。 现在网上已经传开了。 “考这个歌也不难啊。” 方歌看了两眼。 他也知道有那样的题目,歌曲赏析,鉴赏什么的,分值挺高的啊。 一般老师出题用的一些老歌,比学生年龄还老的,还有用过红歌。 流行音乐一两年内的新歌很少出过,音乐生曲库还是很丰富的尤其对于新歌,说明老师也玩的挺潮流的啊。 “我室友找我要答案啊,你帮忙先对一下。” 燕婉把手机给他。 看他吃好了,快点研究研究这个歌。 自己也快点吃了。 “这算是开卷考试吗?” “你们确定明天考这个?” 方歌也帮她们做一下阅读理解吧。 网上早有大神做了很全面了。 这热搜下面讨论度那么广了。 还有那么多粉丝把这个歌顶起来了啊,狂欢。 唉,我要是知道我的考试内容那我做好准备明天肯定考试去啊。 《半壶纱》据我理解讲的是一名妙龄待嫁的女子快出阁时,夫家解除了婚约。这是母亲对女儿的视角和口吻。古代的女子都是地位较低且很注重名声的。 主人公爱好书法,就连门前池塘里的水都被洗毛笔洗出了颜色,可想他画写了多少岁月,时长上山采些竹笋,和晚霞一块下山回家播种的季节到来就种些桑麻之类的作物,就像是遁入佛门,了断了情缘一样;这是第一段,主要说她的生活真实写照。 女儿已到了出嫁的年龄,正如盛开的桃花季,用凤冠形状的珍珠把头发盘起,在香案前拜堂成亲,洞房里新郎掀起盖头,而留给我的只剩下刚刚拜堂时喝过的敬茶;第二段写女儿出嫁时的情景。 假如女儿能完全明白我内心所想,那我就会终身念佛,为她祈祷;第三段,做父母的全都为自己的儿女着想,其他都不重要。 你看人这一生,和那小草没什么区别,岁月不停留过的很快,转眼间我们都老了,什么风花雪月,全都可以一笑了之。第四段,看透人生,也就那么回事,凡事不用去强求。 “闻香一盏茶,兜揽半壶纱,清韵挽飘逸,养心自成华……”如此的闲情逸致,自然成趣,是众多浮华红尘中忙碌漂泊、执着迷茫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份心境。且不说有多少人真能放下牵绊,自得清净,恐怕能真正读懂这份淡然与智慧的人也未必是多数,正所谓“人生苦短,知音难寻,倘若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我便一步一莲花祈祷……” …… 主人公是一位看破红尘的奇才女子,过着世外桃源搬的生活,门前有清澈明净的池塘,晚霞照耀青山片片竹子林,悠闲自在的清风慢慢吹过,这正如主人公内心那份一尘不染,清高又平淡的修为。女儿出嫁了,以后就要往返于婆家娘家,这种情景正如主人公此刻的心境一样,看破红尘又身在红尘,左边是红尘,右边是佛门,两边兼顾,这也正是(半壶纱)这个名字的来意。本想撒手遁入空门,但又看到女儿还没达到我这种修为和境界,又担心,舍不得。想想罢了,还是留下来照顾她吧,人生本来就这样,阴阳转换,周而复始,没什么能够留得住的,又何必要去强求呢,怎么着都是过一辈子,只要活的清闲自在就行了。 倘若你曾思索过自己的坎坷人生,又抑或尝试去探寻自己的前世来生。不妨沏一壶芽色的清茶,静静的沉浸在这《半壶纱》的禅意之中,想象着世间曾有过一个这样的自己……“半壶青茗了相思,一袭轻纱遮红尘……” …… 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并觉得这不一般,这种不同于一般的古风,因为这个主体意思都很难把握。歌名“半壶纱”就已经显得很缥缈。 墨已入水,渡一池青花――这墨入水,说的是洗砚台,跟王冕洗砚池的典类似,说明主人应该是刚刚作画完毕,为什么是画画不是书法写信之类,看后面,渡一池青花,说的是主人在池边停留有一段时间,看着水中淡墨游离,如青花一般,颜色简单高雅,主人画的应该是写意山水画,为后面作铺垫。 揽五分红霞,采竹回家――我个人理解这一句应该就是画的内容,不然这个歌词间的跨度我没法接受,这句很有王维诗的味道,应该是主人向往跟另一半的生活,踩着晚霞归家,路过竹林采几株竹子到家门口种起来,自古有竹不俗,山水田园派尽显,为什么不是挖几个竹笋回家做菜,如果这样想就不用往后看了。 悠悠风来,埋一地桑麻――这一句为什么不是画的内容,因为继续画后面就没法说了。这应该是主人对着画的内容联想出来的,等风来,种好桑麻,平淡的农村生活正是主人锁偏爱的,孟浩然的味道,正是由于对这种简单平淡的向往,也为后面主人的想入佛门做了铺垫。 一身袈裟,把相思放下――这一句,很直接,相思这个东西在诗词里面几乎不会去隐晦表达,因为感情的事想藏都藏不住,从诗经“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就这么直接了,相思很煎熬,想入佛门了却相思,这里用“袈裟”也不一定说主人就是男的,只是借指佛门,看诗词不能太狭隘、这一句更说明前面的句子都是画的或者想的,因为这一句要断相思,很明显之前的描写肯定都是虚幻的。 十里桃花,待嫁的年华――从出家又想到出嫁,这就难懂了,十里桃花应该是由十里红妆变化来的借指嫁妆,就算是原意十里桃花也是指美好,如诗经里桃夭“灼灼其华”一样说的是出嫁,反正就是到了待嫁的年纪,就算是写出嫁。主人也不一定是女的,有可能是男主想象女主出嫁的时候,这是诗词里比较高明的手法。 凤冠的珍珠,挽进头发――凤冠霞帔的新娘,是世上最美的女人,精心打扮就等着嫁给你那一天(可是等不到),这一句很简单,但是在这里有一个词我觉得用的很好,就是“头发”,其实诗词里面分析一个名词是很干瘪的,这句话很简单,但是正是由于简单才考验词人功底,我觉得挽进头发写得很接地气,用青丝秀发用飘柔都不好使。 檀香拂过,玉镯弄轻纱――这句是实写,玉镯弄轻纱其实是反过来,省略了被动,别问我为什么知道,诗词常见手法,檀香袅袅,被风吹过,吹起窗纱或者床帘反正就是风吹帘动,然后碰到了手腕上的玉镯,这才让女主回过神来,所以从十里桃花到挽进头发全部是想象的内容,而且全部是由女主想象的。这里不能盲目的说全文是女主身份写的,因为歌词里面变换人称也很常见,我之所以肯定这几句是女主因为这里写到玉镯,而且这个玉镯不是一般的,我肯定是定情信物,在古诗词里面有,“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意思是:爱情何以如此缱绻?你赠我一对玉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