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1章 要打国战? (第2/2页)
竟然还敢挑衅我大宁,当真是不知死字怎么写!” “打!他们若真敢来犯,老子第一个去往边疆杀敌!” “唉,可我大宁如今天下大乱,如果真跟大奉打起来,吃亏的恐怕是我们啊!” “哼,报上不是说了么!他们摆明了就是趁人之危!” “但愿皇上能尽快平了许家之乱罢!” “还有柳魏两家,此时万万不可再争斗下去了!” “你在这里说有什么用?有本事去柳府魏府门口喊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为何就说不得了?!” “......” 没等老头把报念完大堂之中便已乱作一团。 以愤怒为基调,夹杂着担忧、热血、恐惧等诸多情绪的喊声越来越大,很快就把老头读报的声音给彻底淹没。 如此情况倒也正常。 毕竟虽尚未真的开战,但这个新闻的爆炸程度已经丝毫不亚于前几日的许家谋反之事了。 “......” 听着震耳欲聋的吵嚷声,读报老者感觉即便自己再接着念下去也没人会听,于是便合上手中报纸,抖抖衣袖准备去赶下一个场。 而就在他迈步走出三品轩的时,相隔几条街的大理寺衙门中李刊正与一个男人相对而坐。 后者身穿刑部的官袍,表情淡定自若。 李刊则是神色复杂的看着手中的两封信,好半晌过后才将信放下,起身关紧屋中木窗,然后回头看着男子轻声问道: “魏公子想要我做什么?” ...... ...... 自打收拢李刊,并把他抬到大理寺卿的高位之后,魏长天便一直让他在柳魏两家之间保持中立,从来没主动要求他做过任何事情。 包括平时那些从大理寺传到蜀州的情报,也都是李刊的自发行为。 对李刊来说,这种状态当然是好的。 尤其是在目前举国大乱的情况下,朝堂中为数不多的“中立派”可是十分吃香的存在。 不过他心中也清楚,如此美好的日子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魏长天早晚有一天会用到自己。 李刊只是没想到会以今天这种方式而已。 “李大人,魏公子想请您服下此丹。” 坐在对面的男人笑了笑,从怀中摸出一个小木盒,打开后露出一枚指盖大小的黑色丹药。 李刊皱了皱眉,下意识的问道:“这是什么?” “李大人不必多问,总之不是毒药便是了。” 男子把木盒往前推了推,平静的目光里似是有些威胁之意。 “......” 李刊此前已经确定过来人身份,因此倒不怀疑这是魏长天的意思。 不过......突然被逼着吃一颗不知有什么作用的丹药,换谁心里也会犯嘀咕。 “李大人......” 似乎是看出了李刊的犹豫,男子突然开口问道:“你难道不相信魏公子?” “自然不是。” 李刊轻轻摇了摇头:“不过你总要先与我说说这丹药有何功效吧?” “我已说过了,此丹并非毒药,对大人不仅没有丝毫坏处,甚至还会有天大的好处......” 男人眯了眯眼,最后又补了一句:“除非李大人日后背叛公子。” 天大的好处。 男子云遮雾绕的不说清楚,李刊当然不知道这个好处在哪。 不过话既然已说到了这个份上了,他如果再不吃,便难免给人一种随时准备背叛魏长天的感觉。 “好,我吃。” 咬咬牙,李刊终于做出了决定。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魏长天都没有致自己于死地的理由,所以此丹最多也就是那种需要定期服用解药的特殊毒药。 伸手将黑色丹药取出,稍一停顿,然后含入嘴中咽下。 下一秒,仿佛有一股寒意自腹部而生直奔头顶,但还未等李刊反应过来这丝寒意便瞬间消失不见。 “......” 片刻之后。 察觉到身体并无异样,李刊轻轻松了口气。 他想再问些什么,但当抬头再次看到对面男子的一瞬间,整个人却一下子愣住了。 因为他突然在对方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十分玄妙的气息。 这股气息不算多么强烈,但李刊却知道绝不是自己的错觉,而是一种确确实实存在,似乎在传达着某种信息的气息。 “这......” 李刊愣愣看着对面嘴角噙着笑意的男子,脑海中突然蹦出来一个有些荒唐,却又十分贴切的想法。 这是......“同类”的气息。 ...... 半个时辰后,穿着刑部官袍的男人已经离开了大理寺。 而李刊面前则多出了一块子母玉,以及一枚刻有“同舟”二字的铜钱。 同舟会、视线范围之内可察觉到“同伴”存在的神奇丹药、以及今后自己要做的事情...... 得知了这些隐秘之事后李刊的心情颇为复杂,不过倒也没有太多抵触的情绪。 毕竟自己早已上了魏家的“贼船”,如今能坐上大理寺卿的位子也是因为魏长天。 如果非要说现在跟之前有什么区别的话......或许就是自己已再无“下船”的可能了。 摇摇头将桌上的子母玉和铜钱贴身收好,戴好官帽,整理了一下衣袍,钻进早已等在门口的官轿。 小轿一路晃晃悠悠行进皇宫,很快就停在了金銮殿前长长的台阶之下。 自打许家反了之后早朝的时间就一直不太确定,经常会往后推迟。 今天就是如此,不过原因估计不是因为许家,而是昨日那个大奉使者。 “蒙大人。” “王大人。” “昨日之事你可曾听说了?” “哎呀,那是自然。” “你说皇上是如何想的?” “圣意难料啊......” 三五成群的朝官一边小声窃窃私语,一边沿着长阶往金銮殿走。 李刊也是一样,很快便一路走进气势雄伟的大殿之中。 此时距离早朝还有约莫一炷香的功夫,一众朝官基本已经都到了。 大约百来人,规规矩矩站成十几排,其中还空着不少位置。 这些空位曾经站着的都是许派的京官,如今已是一个不剩。 身处第二排的中间位置,李刊身边几人都在议论着大奉要求归还原、西两州之事,唯独他还在想着同舟会,因此多少有点沉默寡言。 不过片刻之后李刊突然像是感觉到了什么,慢慢回头向着一个方向看去,紧接着又是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 一共十六道视线回看过来,皆是不动声色的冲李刊点了点头。 十四人站在身后,一人站在同排,还有一人站在身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