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章 手套蓑草 (第1/1页)
朝霞灿灿。 村寨广场这里有几排木架子。 架子上面晾着羊皮、鹿皮、狐狸皮、貂皮、兔毛皮、狼皮、黄鼠狼皮、松鼠皮,大大小小的皮毛一共三十多张。 这些皮毛都是从狩猎队带回来的猎物身上剥下来的,部落人会用它们缝制御寒衣物,度过寒冬,因为王明发明的脚套陷阱,所以现在攒了不少皮毛。 王明望着部落女人们说道:“就用兔皮毛、黄鼠狼皮、松鼠皮造手套,你们觉得如何?” 皮草是部落里最善于缝制衣物的女人,她负责晾晒与管理皮毛。 她说道:“鹿皮和羊皮用来做衣物最好,鹿皮和羊皮可以与其它部落换取任何物品。而貂皮、狐皮、狼皮没羊鹿皮好,兔皮和鼠皮最差,我觉得可以用这些小兽皮做你说的手套。” “那就这样办了。” 王明取下一块兔皮仔细地看着,这兔皮呈灰色,上面还有一些黑色的草木灰,应该是部落人之前鞣制时留下的,皮毛有点干硬。 他一手按在兔皮,一手用石刀片划割兔皮,慢慢地切割出大概的形状。 一张成年兔皮能勉强切出四块手掌大小的皮料,也就是说能造一双手套。 部落人用于缝制兽皮的工具有鱼骨针和葛麻线,以及骨锥。 鱼骨针穿透不了皮毛,只能先用骨锥一点点地钻出一个孔,再用针线缝制。 据石正说,制造一根好的鱼骨针从选材到钻孔磨制成形至少花费两天的时间,小小的一根骨针价值可不低。 皮毛手套的制造并不复杂,只需把材料缝制而成就可以了,由于石器时代的工具比较的落后,所以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很考验人的耐心。 女人似乎天生就有这样的优势,在王明的指点之下,一个女人一天能缝制一双手套。 经过三天的时间,二十双由鼠皮和兔皮制造而成的手套就完成了。 “还差三十双手套,只要狩猎队的材料供应得上,不用五日,就可以为采集队都配备手套。” “玄萼,今天我跟你们去采集荨麻,顺便去看看东山的陷阱和带一些柳条回来。” 这天一大早,王明与采集队前往东山。 采集队主要由七十五个成年女人组成,由于部落女人还要哺乳和带孩子,所以还有一百四十名孩子跟随,而六岁到十二岁之间的半大孩子也是需要的采集的,一共有八十个。 部落的女人都是一边带孩子一边采集,所以比较辛苦,这也是原始时代常有的事情。 两百多号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东山这边的荨麻地。 这里生长着大片的荨麻,荨麻的叶茎上有让人发痛的刺毛,直接接触荨麻会令皮肤红肿发痛。 王明戴上皮手套,用绳子捆绑固定,便拿着骨镰割取荨麻。 他把荨麻连茎割下来,然后摘取鲜嫩的荨麻叶,放进柳条做的藤箩里,荨麻茎放在一边,荨麻茎上的纤维属于麻类,可以用来纺织麻布,或者制作麻绳。 玄萼等女人们也戴上皮毛手套,学着王明处理荨麻的方式,采集这里的荨麻叶和荨麻茎。 采集荨麻并不难,只需把能吃的嫩叶茎取下来,注意不要被荨麻的刺碰到皮肤就行了,女人们很快就学会了采集荨麻。 这个时候,王明说道:“玄萼,这里就交给你们了,我去那边看看采集柳条的情况。” “好的。”玄萼点头道,“对了,族长,我们需要一些长条草造草衣和修补草屋。” “我知道了。” 说罢,王明朝不远处的柳树林走去。 “族长。” 鱼弓把一捆柳条捆扎好,就看到王明走来。 王明过来看了一下柳条的质量,满意地说道:“嗯,不错,再过五日,捕鱼队需要的鱼笼就配备好,到时候我们就造木筏组建捕鱼队伍,到更远处投放鱼笼。” 鱼弓颔首道:“好呀,这样的话,我们捕鱼队就可以在凤河上到处捕鱼。” 王明问道:“对了,玄萼说需要长条草造草衣和修草屋,长条草在哪?” 秋祭将至,气温会下降,部落要做好准备,比如草屋的维修、草衣的制造等等。 鱼弓叫上五名男子,跟着王明一起沿着凤河往东走。 他们走出柳树林之后,就来到一处草地,这里除了有大量的芦苇草外,还有不少一丛一丛的长条野草。 这些野草的叶子都有一米多长,像是一条条绿色的线。 “就是这种长条草,晾晒干后,就可以用来修草屋和造草衣。” 鱼弓指着旁边一丛野草。 王明扯下一些野草研究起来,这种野草的叶子很长很坚韧,表面有点光滑。 “这应该是蓑草,一种坚韧、防水性极好的草。” 王明想起了小时候爷爷家里的的农具之一蓑衣,蓑衣就是古代的雨衣,在九十年代之前,蓑衣仍然是农村人的在雨中作业的雨具。 蓑衣和斗笠是雨具,可以让人们能在雨中活动。 部落人似乎并没有使用雨具的概念,如果将雨具发明出来,无论是渔猎采集的外出人员,还是日后要发展农业,都有莫大的好处。 回过神来,王明连忙与族人一起拿着骨镰石刀,收割蓑草。 旁晚时分,王明与族人们回到村寨。 今天的捕鱼队和狩猎队的收获了两百多斤的rou食,其中木羽的狩猎队就带回来两头野鹿和五只野兔,采集队也带回来三百多斤荨麻嫩叶。 荨麻嫩叶烫一下就能吃,配上rou食炖煮别有一番风味。 今天的食物很丰富,王明终于吃上一顿饱肚的晚餐。 第二天,王明并没有跟着渔猎采集队外出。 部落里除了三十多个老弱妇孺外,还多了二十一个成年男人,因为渔笼与脚套陷阱的投入使用,所以渔猎队有不少人失业,王明便抽出二十一个成年男人在部落帮忙制造鱼笼、柳条制品、磨制石器等工作。 昨天带回来的蓑草、柳条、荨麻杆都需要处理。 他带着五个男人将柳条、蓑草清洗干净之后,便放在村寨门口的草地上进行晾晒,这两样材料都要彻底晒干才能使用。 一名年轻的男子,是上年从木鸟氏族嫁过来的,由于他继承了木鸟氏族的手艺,在制造木器、鱼笼、箩筐有很高的天赋。 王明在了解到他没有名字之后,便帮他取了一个叫“工”的名字,并且让他带领二十个男人制造各种工具,人们称呼他为“工正”。 工正与族人将柳条和蓑草晾好后,又来到了王明的面前。 他指着村寨门口那堆荨麻杆,向王明问道:“族长,柳条和蓑草已经晾好了,那些荨麻杆怎么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