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二章 人间客 (第4/4页)
?” 杜亭声不再发愣,颤抖着手臂,将那官印收入袖中。 然后站起来,退后三步,对着师兄深深一揖。 紧接着,咣当一声,这位天底下最年轻的状元郎,也或许是最年轻的三品大员,就这么倒在地上。 喝醉了。 刘清嘴角抽搐,心说这什么酒量?连白骆都赶不上。 二楼一间屋子,苏濡坐在桌前,桌上放着一张白纸,此刻他刚刚写完三个大字。 “好学生。” 当师弟的不懂什么情爱之事,只得揭开自个儿伤疤,让师兄来不及思绪万千。 当师兄的,不劝人,不教人,只是给迷途中的师弟一粒星星之火,放在极远之处。 有些道理,之乎者也说出来就显得空泛。闲谈似的说出来,却直刺人心。 所谓道理,在苏濡看来,就是行走之中,人间大道,所见所闻。 刘清拣起酒葫芦挂在腰间,收起青白,缓缓走出游方客栈。 抬头看着天幕,月牙半弯。 龙丘桃溪信中所写,不是什么强加致辞,更不是无言的声嘶力竭,也没有半句话是为了让刘清愧疚的。 可信中说了,“龙丘桃溪喜欢刘清,很早就喜欢了,再晚也不会不喜欢。” 最难言之事,其中之一,怕也就是个将她人之心,明月照沟渠吧? 缓步往外走去,一顿酒已经喝到了丑时,可这座古城,也就是灯初上,夜未央。 走过一处小摊儿,卖的是那面皮、羊羹,rou夹馍。 有个十来岁的小姑娘被裹着薄被子,就睡在摊子后方,地上铺了草席而已。 没忍住就开口道:“地上潮,别受凉了。” 摊主叹息道:“死丫头偏不在家里,说爹娘辛苦挣钱,她就要陪着爹娘,睡路边也是高兴的。” 刘清便掏出银子,买了几十个rou夹馍。 又往前走了一段路,已经算是长安城最繁华的地方了,本想绕道,可老远看到一个拿着手绢笑的花枝招展的女子,招揽客人不行,脸上一闪而逝的痛苦神色。 又是多管闲事,没忍住走去问道:“人世间就再没旁的的事由儿了吗?” 结果那女子一肚子火气全撒在刘清身上了。 “你们这些个装正经的,未知他人苦,哪儿来的脸皮劝人?世上有几个掉进粪坑里爬出来之后不恶心的?我也恶心自个儿,可有什么办法?满身屎尿屁,就只能干屎尿屁的活儿!这是妓院,谁能与那莲朵似的,出淤泥而不染?” 骂骂咧咧大半天,最后给那老鸨扯了回去。老鸨连声说着抱歉,刘清也没搭理,只是接着往前走去。 冷不丁就想到了天下渡南边城池,那个不敢走出宅子的小姑娘。 最终她走出了那座宅子,走出了那条小巷子。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勇气踏出离开的步子,因为前路不明,或许是锦绣前程,或许会是万丈深渊。 结果又碰到个醉醺醺的年轻人,以脑袋给墙松土,满脸泪花。 年轻人又哭又笑,含糊不清的大喊着:“你为什么不喜欢我?为什么?” 好像宛国酒馆碰到的那人,先前传了一封信给宛国的一座百花阁,据回信说,早就找到了那个男子并且告诉了他,狮龙国南边儿渡口,有个姑娘。 可惜人生就是如此,两情相悦,本就极难。 继续往前,到了一座石拱桥前,刘清猛地顿足,站立河边。 冷不丁想起那句,“山步溪桥又早秋,飘然无处不堪游。” 只不过,不是繁华街市,只是城中大渠,远瞧近观,都是无人。 正想离去,忽然瞧见一位老者手持鱼竿儿,拎着小板凳,翻下河堤,于石拱桥下撑竿儿。 老者哼着一嘴老戏,“耳听得悲声起,心中如捣。” 刘清笑了笑,迈步过桥,不知为何就心情大好。 人间路上闲人少,老来持竿挤春秋? 打油诗,真不错。 只是自言自语道:“古人诚不欺我,那浮生半日闲,果真非得偷来才行。” 有个女子偷偷摸摸跟了一路,终于忍不住走出来。 “刘清,你脑子有病吧?” 刘清转头,叹气道:“我这脑子有病的,都能讨到媳妇儿?” 漓潇撇了撇嘴,轻声道:“杜亭声说的我都听见了,我也给你讲个故事?” 刘清点了点头,两人就坐在桥头。 “我爹以前说过,他头一次离乡,都十三岁了。在那次离乡之前,走得最远的地方,就是小竹镇西边儿的开元寺。太婆给他袖子里缝进去了一小粒银子,另外有二十文铜钱在小荷包里。他牵着一头毛驴,路上碰到了一队马帮,与当中一个同龄人聊的极好。离乡时,家里人就告诉过我爹,说山里人,出去后可千万别被花花世界迷了眼睛。可一路上与那同龄人有说有笑,他愣是没觉得有什么……” 一个有着游侠梦,从来就觉得人跟人没什么区别的少年人,就在游方客栈,遭受了人生之中,第一次对心头的重击。 一件很简单的事儿,说起来甚至有些不至于。 只是那位同龄人,换上了一身锦衣而已。 可张木流就是有一种天大的落差感,觉得自己以为的朋友,其实与自己相隔天上地下。 自那以后,张木流独自牵着青色毛驴南下,有一天,他扯开袖子,取出里面的碎银子,买了一身新衣裳,卖了毛驴。在一艘往南行驶的凡俗渡船上,少年人于同行乘客侃侃而谈,好像一身新衣裳在身,他就能把头抬高点儿。他与旁人吹嘘自个儿,说家里有几座矿山,朝廷的兵器都是从自个儿家里买的铁矿所铸。还说家里的棚上,一袋一袋装着的,都是金叶子,没钱了去抓一把就行。 唯独不敢说自个儿出身何地,好像与旁人说出自个儿家乡那处穷乡僻壤,是个极其丢人的事儿。 那时的张木流,是真的不晓得自个儿的言语举动有多么可笑。 直到临近豫章,在那彭泽湖畔,张木流遇见个老者,与其泛舟湖上。 那时有许多读书人游湖,离得不远的一艘船上,有许多读书人,该是以诗会友,大家伙都介绍这自己。 有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说自己个儿自西边儿而来,在河水上游的古羌。 结果便有几个读书人故作惊讶,说那是个什么地方?是洪都的一个县? 黝黑青年不卑不亢,沉声一句,“虽不是什么富庶之地,却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漓潇轻声道:“那是我爹最羞愧的时候,他说后来他在那船上捡到一桩机缘,一梦三千年,醒过来时,一旁的老者已经奄奄一息。” 那位彭泽老者,当时说了句:“岂可尽如人意?” 张木流双目无神,沉声道:“但求无愧于心。” 自那儿以后,无论去往何地,与人交谈时,那个少年人总会自称为,“小竹山,张木流。” 桥下夜钓老者哈哈一笑,“不错,像个真故事。人嘛!都有个长大过程,自然会被大千世界迷了眼睛。老头子我幼年时自认为早熟,比旁的孩子多读了几本书,蒙学时,先生让我们读那天地玄黄,我只觉得幼稚无比。可老了老了,才觉得,幼稚的是自个儿。” 刘清起来抱拳,笑道:“谢前辈点拨。” …… 天光大亮,刘清与漓潇终于返回游方客栈,溪盉拿着一张卷起来的纸递过来,轻声道:“是师傅的先生让我交给师傅的。” 打开一看,刘清满脸笑意。这张纸上,是先生手书三个大字。 “人间客。” 夜里还有会要开,明儿个就闲了,会把先前那几章的错别字一起改。 影响阅读,实在抱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