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六章 梵忧 (第1/2页)
,狼胥 落乌山,是位于大璟蜀州西线边境,与梵山国东境的一个巨大南北向山脉,也可以说成是一个连绵的山脉群。 当然,落乌山,这是大璟这边的叫法,其实就是落日之地的意思。 而在梵山,这里被称为阿库姆,意为一切神圣的起源之地。 梵山是高原地区,平均海拔都在千丈以上,东、西、北三面环山。 北部地势最高,是东西向的庞大山脉,在大璟叫天庭山,神话传说中,仙神们的居所。 在梵山则被称之为阿拉则都,意为一切生命的诞生之所。 而梵山西境的那座山脉,比之两者都要低矮一些,被称为阿若布,意为走向夜幕和深渊的天堑。 这三者之名,都起源古老,是梵山国这片土地上形成文明的开始时期,流传下来的。 都并不是梵山国而今的圣地。 而今梵山国的圣地,就是梵山,大题位置上,处于这三山的中央,略微偏北一些,也是一个山脉群的存在,就叫梵山山脉。 地势不高,以梵山高原为地平线,这里的众多山峰,低的百丈、数百丈,高些的也很少有千丈,最高峰也不过一千五百丈左右,在天庭山也就算一般,比天庭山主峰矮了一千多丈。 却也正是因为相对低矮,这里比之其他三座山脉,更适宜人生存。 若阿库姆为此地的开始,阿若布为结束,阿拉则都为诞生,那梵山山脉则意为着现在、意味着生存,乃至意为着佛与梵山人同在。 在最高峰莲池金顶之下,梵山山脉遍布大小佛寺一千多座,几乎每一座梵山山脉中的山峰上,都有一座寺庙。 千寺万佛,构成了整个梵山国的真正中心。 东、南、北三面山脉起源江河流淌而下,与此地水系交汇,也将梵山山脉周围,变成了高原上最丰沃的土地。 整个梵山国近四成的人口,都生活在梵山山脉附近的这片地域上,环绕山脉四周,拱卫、朝拜着,这片圣地。 从天空俯瞰,这一大片地域像是有两张蛛网,一条是水网,一条是各地往来的道路。 这里的道路之发达,甚至远胜长兴附近。 不只山脉之外,整个梵山山脉内,来往各峰之间,也都是逐渐完善的道路网络。 而所有的网线的中心,则是一座山中的雄城,梵山城。 或者说,阿穆那帝国的国都,思喀则古。 梵山、梵山城、梵山山脉,梵山国,都是大璟对此地的称呼。 他们自己的国名,是叫阿穆那帝国的。 梵山山脉和梵山城,名字都是思喀则古,意为佛祖显圣之地。 这座思喀则古城,是没有城墙的,一个巨大的土石建筑群。 就位于莲池金顶山脚下,背倚而建。 梵山寺则算是在其头上。 大概七百多丈高的地方,有一处平坦宽阔的山腰空地,那里的一片规整建筑群,就是梵山寺所在。 由二者位置可见,梵山寺的地位,在梵山国,比之国都要更加尊崇。 梵山之名,也是由梵山寺而起。 若是放在其他地方,人们谈及国师与帝王,大概都会下意识认为,后者为尊。 而在梵 山,其实恰恰相反。 国师在梵山,才是真正的绝对无上权柄执掌者。 在这里,国师,那是真正的一国之师,便是帝王,只要你还是这个国度上的一份子,也得对其尊崇礼敬。 当然,国师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也不是代代都有的,那得需要让这片土地上的僧人、百姓、贵族,对你认可信服,不说全部,也得是大半如此才行。 所以,每一任梵山国师,其实都是真正的人杰。 有圣、有贤,也有权欲之心极重,甚至杀伐狠厉的存在,一样米养百样人,自是不可能完全相同。 一位位国师,与历代帝王之间的关系,也自是完全不同。 当代,几乎可以算的上关系最和睦的一代了。 以往国师声名越盛,梵山的帝王越是没有存在感,甚至出现过十年之内,连续被废四名帝王的情况出现。 那一段时间,梵山国的百姓,甚至都不知道,也不在意自己国家的帝王是谁,哪怕是个名字,也懒得去记。 而今倒是截然相反,梵山百姓,对当代帝王的崇敬之心,可以说不下于对那位传奇性的国师,甚至是那位国师一手为其塑造而出的威信。 “大兄,你为何不让我派人去追击那山河楼的人?”梵山寺那块山腰空地的石栏上,坐着一个吊儿郎当的年轻人,疑惑开口。 此人看上去最多不超过三十岁,身材高大健硕,长相威武不凡。 其眉如墨染,浓重但极为整齐,形如刀锋,稍显冷厉。 眉弓略高,与微凸的颧骨应和,显得双眼颇为深邃,高高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