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章 危在旦夕 (第3/4页)
往濮阳城行去。 没走一回儿,就遇到一支军队。 领兵之人正是姜佐。 “车中何人?” 姜佐拦下车队来,向车内询问道。 孟子掀开车帘,道:“原来是姜大司马。” 姜佐一见孟子,忙抱拳道:“姜佐见过孟先生。” 且不说孟子如今就在齐国为臣,就算没有,姜佐也是非常敬佩孟子的。 如今齐王意气风发,孟子却总在他面前晃荡,令他不开心,齐王也只是敷衍他,不理他,也没敢杀他。 孟子问道:“将军这是急着去哪?莫不是濮阳也发生战事?” 姜佐忙道:“倒是没有,我是奉命在追捕一人,不知孟先生可有见到一个白发老丈领着十余人?” 孟子道:“大司马说得可是那白圭白老先生?” 姜佐点头道:“正是。” 孟子笑道:“我方才见到白老先生已经渡河去了。” “多谢孟先生相告。” 姜佐抱拳一礼,道:“若先生无其它吩咐,姜佐就先告辞了。” 孟子道:“我与白老先生倒有一丝交情,只望大司马勿要伤害白老先生。” “是。” 言罢,姜佐便率兵继续追捕。 孟子伸出头去,见姜佐走远之后,他才放下车帘,但见白圭双手抱膝,缩在车帘后面。 “多谢孟先生舍身相救。” 白圭拱手一礼。 “岂敢!岂敢!” 孟子拱手回得一礼,又道:“那齐王不仁,白兄宁死不屈,轲钦佩不已。” 白圭叹道:“可惜我能力有限,也只能做到不从,但愿那齐人想不到破城之策。” 孟子问道:“白兄何出此言?” 白圭摇头叹道:“虽然那大梁城修建的固若金汤,且四面环水,易守难攻,但成也环水,败也环水,当初魏王命我修建河堤之时,我就想到,将来若有人决堤放水,大梁城将不攻自破,但是...但是城内城外数十万平民也将随大梁城一同而亡。” 孟子听罢,满面惊惧之色,道:“此等机密,白兄可且勿跟他人说啊!” 白圭点头道:“这我自然省得,我也只是跟你说说。” 孟子叹了口气,又道:“我们还是赶路吧。那姜佐去到河边,可能会发现蛛丝马迹,说不定马上就会追了过来。” ...... 而那边姜佐领兵追击到河边,却发现河面上一艘船都没有。 难不成白圭是背着船离开的? “启禀大司马,根据附近的渔民说,他们听说齐人到处征召船夫运粮粮食,故而躲藏起来,近几日未有人在这一代撑船。” “可是方才孟先生明明说看到白老先生乘船渡河?” “大司马,会不会是孟先生......!” “你认为孟先生在欺骗我们?”姜佐向属下质问道。 “末将不敢。” “孟先生一直以来,以诚待人,自不会欺骗我等,而白老先生富甲一方,难不成连几艘船都弄不到吗?不过白老先生也走不远,你们立刻传信对岸,让他们继续追捕。” “是。” ...... 这战争的规模越打越大,秦国也非常难受,商鞅变法所积存的国力,也经不起这么个消耗法,国内精锐尽出,且已经在巴蜀跟楚国打了一年,眼看这战争似乎才刚刚开始。 秦国都已经被迫将派往塞外与义渠作战的军队给调派回来,同时派人去跟义渠媾和,希望能够全力以赴中原大战。 如今就连嬴驷都在咸阳待不住,跑到河西少梁来亲自督战。 其实督战只是其次,关键还是少梁离中原更近。 而张仪也早就从江州赶回秦国。 少梁! 秦军大帐。 “平分天下?” 嬴驷看着面前这个身高矮小,样貌丑陋的中年男子。 此人名叫淳于髡,乃齐国大臣。 淳于髡点头道:“是的,吾王愿与秦君平分天下。” “你们齐王可真是大度啊!”嬴驷呵呵笑道。 淳于髡道:“非吾王大度,此乃秦人用鲜血和性命换来的,若无贵国在西边牵制楚军,我国进军也绝不会如此顺利。 如今我军已经攻破大梁,魏国亡国乃是迟早之事,我军本可趁势攻取韩国,但吾王认为,若攻韩国,这必会引起贵国的担忧,而我国无意与贵国为敌。 如今赵国自顾不暇,魏国已经奄奄一息,韩国是孤立无援,只要贵国此事出兵,韩国必亡矣。 然后我们两国又可一同进攻楚国,平分天下,至于到底谁是中原之主,也只在君与吾王之间。” 张仪突然道:“如果贵国能够立刻出兵楚国,我想我们之间的谈判要更加容易一些。” 淳于髡道:“秦相难道不知,我国一直都在楚国作战吗?” 张仪道:“但是据我所知,贵国在徐州的兵马并未动,巨阳的军队也都是出自宋国,这导致楚国仍有余力在巴蜀、武关与我军作战,贵国的策略,并未给我国分担太多压力。” 淳于髡道:“楚国可非魏、韩,光凭我齐国,是难以在尚未结束对魏作战之前,出兵重创楚国,如果贵国出兵攻伐韩国,我军亦可配合贵国,迅速消灭韩国,届时便可一同南下攻楚。” 张仪道:“但是我国目前难以抽调出更多人马前去攻伐韩国。” 淳于髡道:“我军已经在韩国以东牵制住韩国部分主力,身在宜阳的赵军、魏军也已经纷纷撤走,贵国其实不需要派遣多少人马,便可攻破宜阳。” 在场的秦国将臣纷纷点头。 嬴驷也有些动心。 如今秦国的确也是四面楚歌,如果能够正式与齐国结盟,就能够轻易地打破僵局。 唯独张仪面露疑虑之色。 嬴驷也没有急于决定,毕竟如今这个关键时刻,任何一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