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八章 买人 (第1/1页)
,穿越养家小农女 ?防盗专用,以下不要定,十分钟以后刷新再看,!!!!!!!已订过的也不用担心多花钱,不会二次收费的。 行,请秀娘这个事,我记下了,提起出名的绣娘,咱们的知名度是不是不太够啊,要不然我想个措施吧。” 掌柜们没被现代的各种营销手段轰炸过,除了传统的吆喝,回头客,也不知道什么销售方式。 “少爷,您就说怎么办吧?” “我原本想着赞助一批衣服给人穿,后来一想,咱们走的是高端路线,很多人觉得跟百姓们穿一样牌子的衣服掉身价,这个问题,你们有办法解决吗?” 还真有,有一个掌柜站了起来,“少爷,您再开一个布庄店吧,咱们自己染出来的布,不易褪色,花纹又好看,一些瑕疵品都快堆积成山了,咱们就专门来出来卖一点把。” 清瑶考虑了一下问其他人,“你们觉得呢?” “少爷,我觉得不太妥当,咱们最便宜的布料染色之后,也比普通的料子贵一些,百姓们还是买不起多少的,不如卖给员工。” “卖给员工?”清瑶做了一个愿闻其详的动作。 那人看见清瑶专门问他,兴奋地搓了搓手。 “是啊少爷,咱们小胖人的员工加起来得有三四百人了,这些布就按照内部价格,让员工们买去,权当是特也是可以韦家麟跟赵敬先都是富家小少爷,那吃喝用的装了两大马车,再加上仆从主人的又坐了四架马车,六架马车依次排开,把只有一辆马车的王汝海对比成了渣渣。 陈呆呆小胖子向来是清瑶的挂件,他爹面都没露,直接收拾了行李并五串铜钱一块儿塞到了赵家村,就走了。 可怜陈呆呆小胖子对着自家马车茫然无措,只能自己拎了包袱去了赵家村。 所以,他算是清瑶这个车队的一员,后边是一眼望不到尾的带棚的板车慢悠悠地在后边跟着。 光赵家村一众人出行,就足足租了赵家镇所有的马车,因为马没了,后来只能用牛,整整齐齐的四十架牛马车浩浩荡荡。 王汝海脸色十分差,自己家里比不得韦家麟他们三人也就算了,毕竟不是家里有钱就是上头有人,可是竟然连王来金也比不上。 比不上也就算了了,毕竟如今的王来金不是一穷二白的需要义父接济的那个了,他以前敢甩脸子,现在可不敢。 只是,人家的马车上都有人陪,要么自家人,要么下人的,热热闹闹的,自己呢? 孤零零一个人坐在马车里,义父早就跑那个王来金的车上去了,听说四色糕点,零嘴小食一应俱全。 别问他是怎么知道的,马车夫都把缰绳延长搭上前边的那辆马车尾巴,自己也跟着义父跑别人车上闲磕牙去了。 他又不好拉下脸来,只能憋屈的躺在马车里,心里不断的用恶毒地话咒骂王来金来打发时间。 清瑶的马车是改装过的,这还要感谢现代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陵一二号铜车上的叫“的。” “我觉得可以,自己不需要,也可以买给家人或者亲戚。” “我腹议,买谁的不是买,买自己厂子的,又漂亮又实惠。” 清瑶也觉得可以行,不过单独只卖自己员工的,费时费力,不如一块卖了,等百姓买的时候就知道差距了。 “这样吧,在宝裳楼旁边再开一家布庄,把咱们染好的布也拿出来卖,不管是哪种布,员工凭工牌内部价购买,老百姓有相中的按原价购买。” 众掌柜琢磨了一下,都感觉这个注意妙啊。 大家来买布的时候,一看员工拿很少的钱就可以了,老百姓却要花更高的价钱,有心眼活泛的就会托员工来购买,那样也算是提升员工们的特殊待遇了。 “少爷真厉害,我等不如。” “别拍马屁了,言归正传,布庄可以开,但是知名度这块还能怎么办?” 大家又思索谈论了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大家全都紧皱着眉头,埋头苦思。 忽然,一个掌柜仿佛想到了什么一样,站了起来。 “少爷,您上次写的话本子,写了一半的那个捉妖记,您还记得吗?” 清瑶点点头,“记得,你要靠说书来拉客人吗?” “并不是,但是,少爷,您可以再写一个关于咱们宝裳楼的话本子呀。” 清瑶眼睛一亮,对,这主意不错,这也算是广告了,把宝裳楼作为背景,让宝裳楼成为打卡点。 “王庄头,过来过来。” 王庄头已经不是庄头了,可是清瑶习惯了这么喊,他自己也十分乐意。 “在呢,少爷。” “安排管员工考核的掌柜,月底给这位提意见的掌柜发多发三两银子。” 那掌柜没想到有这种意外惊喜,顿时美的鼻涕冒泡,连声说,“谢谢少爷”。 有了好主意,清瑶就喊了散会,让大家先去忙。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她匆匆跑去了书坊,买了一堆当下十分流行的话本子,大致翻了翻,知道了什么套路。 她构思了一会儿,决定也跟风写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但是她要改一下套路,她对贵女看上穷小子的故事没兴趣,对贵人看上小姑娘的也没兴趣。 她要写一本强强联合,智商在线的。 比如,才子就是宝裳楼的少东家,文武双全,俊逸非凡,为了宝裳楼的发展与巨富的布庄家家貌美如花,聪明伶俐的小姐联姻。 两人都有魄力,有手腕,强强联合,共同进退,逐渐发展出了感情,最终将两个铺子都壮大的故事。 两人都是那种心有乾坤的人,当中必然还要写一些催泪的,误会的场景,毕竟套路得人心嘛。 清瑶写的欢乐,每隔三天就放一篇稿子出去,找了戏班子演,说书的说,双管齐下。 一个月过去了,宝裳楼确实出名了,每日都有人前来看衣服,男女老少都有。 定做衣服的定的手软,原本觉得清闲的绣娘们现在是很不得手生三臂,因为清瑶除了给发工资还规定,做一件衣服提一文钱,做的越多,钱越多。 连带着旁边的布庄布料卖到连自己厂子需要的用料都差点没供应上,清瑶不得不加大了生产规模。 跟卫生两厂那时候一样,来进货去其他府城贩卖的进货商开始逐渐增多了起来。 但是,比起笔名痴公子来讲,王氏小胖人这个牌子简直不值得一提。 先不提戏班子唱这出戏都唱到嗓子冒烟了,就连说书这行业都已经催生出第二副业,那就是记录员,把说的记录下来,好多人疯抢。 清瑶实体业还没怎么腾云驾雾呢,倒是先出了人生中第一本书。 别说高门大户的夫人小姐们爱看,就连府里的老爷少爷也都爱看,而清瑶的忠实粉丝,乃是阳城的知府大人。 这知府大人一不爱美色,二不爱银钱,可是偏偏喜欢风花雪月,诗词歌赋…… 不过前面的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