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二十三章 邓稼先的疑问(上) (第1/2页)
“报告厂长,根据多处分会场传回的消息,大多数分会场都已经完成了三轮的上菜。” “即便是人数最多、进度最慢的十二分厂,如今也完成了两轮菜品供应。” 听到身边助理周材的汇报。 李觉沉吟片刻,继续问道: “那么食材供应呢?有没有问题?” 周材飞快的摇了摇头,将面前的电报翻开了一页: “总厂方面一直在保持着与总厨方面的联系,目前无论是馅料还是已经包好的饺子,都足以供应同志们的需求。” “譬如咱们准备了超过两万四千斤的牛rou,截止到我收到电报为止,库存的余量还有60%左右。” “而按照我们的预期,大部分同志能吃到第五轮也就差不多了――有些人可能连四轮都撑不过呢。” 李觉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 此时距离正式开餐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分钟了,李觉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了解一下其他分会场的信息。 毕竟别看总厂这边的秩序井井有条,这主要还是因为总厂的人少――拢共才八十多张桌子呢。 后世很多村子搞一次村宴,桌子数都可以轻松破百。 而其他几个分会场就不一样了。 譬如十二厂区的那个分会场,桌子532张,总人数超过了5500人。 其中要是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那影响可就不好说了。 如果只是上菜的过程中负责送餐的同志摔倒了或者和谁谁谁撞到了一块那还好说,可要是职工们整体吃饭的速度比基地原本计划的要快,这头吃完了那头的饺子还没捞好,那对大家的热情就可能造成一定的打击。 基地准备了这么多的rou,可不是为了让大家来扫兴的。 好在基地方面准备的余量足够充足,如今看来应该是不会出啥大事了。 毕竟基地整个预期的轮次是四到五轮,但吃过酒席的都知道,酒席上菜压力最大的时间点并不是末尾,而是中段。 眼下中段顺利渡过,剩下的压力自然便会小很多。 想到这里。 李觉总算微微松了口气,指着身边的一个空座对周材说道: “小周,辛苦你了,坐下来吃点吧?” 周材却轻轻摇了摇头,少见的拒绝起了李觉: “算了吧厂长,这顿年夜饭对基地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我还是继续盯着梢吧。” 眼见周材态度如此坚决,李觉想了想,从边上拿起了个铁饭盒,往饭盒里夹了些饺子: “那你把这些饺子带上,刚上桌的,还热乎着呢。” 周材下意识揉了揉空空如也得腹部,憨笑着接过了饭盒。 在周材离去后。 李觉微微一叹,也拿起筷子,夹着饺子大口吃了起来。 别看周材站着他坐着,其实李觉也刚回来没一会儿呢――作为基地的总负责人,今天这个场合他也没多少休息的机会。 比如要打电话和首都汇报情况,与各个分会场负责人确定各会场的晚会事宜,另外还要亲自去各桌与同志们进行慰问。 一件件事办下来,他其实比周材还要累点儿。 一口气扒拉了十几个饺子,李觉方才打了个带着浓郁rou香味的饱嗝,随后看向了坐在一旁的徐云: “小徐,这顿饭吃的怎么样?” 徐云刚才见李觉吃得欢就没打搅他,此时闻言指了指面前的盘子: “很过瘾,我已经吃了二十多个了。” 徐云在正常状态下一口气可以吃三十五个左右的饺子,不过副本里当初那场火对他身体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如今他的肺部胃部都还有些问题,因此一顿饭吃二十来个饺子也就差不多了。 李觉见状也点了点头,又看了眼周围: “对了,杨教授呢?” 徐云指了指自己对面的三个空座,解释道: “杨教授的胃口不太好,吃了十来个就饱了。” “加上咱们虽然在室内,但晚上的温度终究有些低,所以袁老师和周老师就先送他回医院去了。” 李觉哦了一声,理解的点了点头。 总厂这边八十多张桌子分成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其中室外有大棚挡风,室内则主要安置一些外边塞不下的座头。 其中坐室内还是坐室外并不是按照职位来分类的,而是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病号和小孩妇女同志坐室内,身体正常的男同志坐室外。 同时每张桌子上的菜品质量也均一致相同,虽然有些桌子上摆着几瓶酒,但这些酒水都是职工们自己带来的库存。 不过尽管室内条件要比室外好一些,但这年头既没有空调制暖又没有地暖,因此所谓的“好一些”也真的只是一些而已。 杨开渠此时的身体状态还不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久坐,所以在杨开渠吃饱之后,袁国粮和周开达便将他送回了医院。 随后李觉又往嘴里塞了两个饺子,呼噜噜的喝了一大口热腾腾的饺子汤,完事儿一抹嘴: “小徐,那我就先出发了。” “出发?” 徐云愣了两秒钟,指着外头事先已经准备好的舞台说道: “厂长,您要去哪儿?晚会快开始了,听说今晚还有个相声叫做什么《老子真是技术型领导》呢。” 李觉闻言拍了拍自己身边的几个铁饭盒,说道: “当然是送饭去了。” 徐云眨了眨眼: “送饭?” “是啊。” 李觉的表情倒是显得很淡定,见怪不怪的说道: “给光达、老郭他们组里的同志送饺子,另外还有一些明里暗里执勤的同志,他们可都没吃饭呢。” 徐云顿时一怔。 不过很快,他的脸上便露出了一抹恍然。 是哦。 早先提及过。 基地现在有一共有名职工,今天应到场人,由于各种问题实到场人。 而有应到场,自然也就有“不应”到场的说法了。 这一千多号“不应”到场的职工主要便是陆光达他们带领的研发小组,以及几个绝对核心的生产区间,外加站岗放哨的同志们。 不过这些同志们虽然没有到场,但该吃的饭还是得吃的。 所以基地方面便事先规划了好些组的送餐人员,各组由基地管理层领队,亲自给那些没到年夜饭现场的同志们送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