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七十二章 有说服力的证据 (第2/3页)
小杨的数学功底确实要强过小李很多。 具体的时间节点大概是这样的: 双方在1952年的三篇论文中对署名先后发生了一些口角,1955年双方写下了宇称不守恒论文,论文发布时双方对署名先后爆发过一次很激烈的争吵。 1957年,二人获得诺奖。 1962年,《纽约客》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了一些杨李二人从合作到获奖的经历。 文章中小李说了一句话: “对宇称不守恒理论的突破是我一人所为,与杨无关。” 至此以后,二人彻底决裂。 接着在1970年。 小李发表了一篇题目叫《弱相互作用的历史》的演讲,后整理为演讲录。 在这篇文章里面小李提出,他本人是“宇称不守恒”的最大功臣,却对小杨的作用几乎不提,而且多次暗示小杨在发明过程之中无关紧要。 1983年的时候。 为了澄清事实,反驳小李的说法,小杨在他的《论文选集》中的评注里,提到了小李在1970年的那篇文章。 他指出小李回避二人合作共同创造的事实,把功劳都揽到身上。 后来小李为了反击,和好友季承也就是季羡林之子,合作完成了一部《小李传》。 也正是这部传记,让杨李二人的矛盾彻底为世人所知。 如今杨李二人的矛盾在海对面的华人物理圈内并不算什么大秘密,所以听到小李的名字后,小杨便忍不住用冷哼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 李景均和陈省身对于杨李的矛盾知之已久,不过这种学术上的事儿外人也不太好掺和,所以两人只是彼此对视了一眼,嘴角扯出一丝苦笑便不再说话。 接着陈省身顿了顿,重新换了个话题: “景均,除了小李之外,其他三位都是什么拒绝的理由?” 陈省身刚才问过四个名字,除了李政道之外的三人分别是李卓皓、吴健雄和丁肇中,三人也都是华人科学家中的翘楚。 其中李卓皓是生物化学家,世界上首次发现并合成人体生长激素,被誉为“荷尔蒙之父”。 吴健雄和丁肇中就不必多说了,前者是人类科研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后者则是知名的理论物理大佬。 “他们三个啊” 李景均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们的关系都比较靠近对岸那边,不是对岸大学的客座教授,就是对岸研究院的荣誉院士。” “所以他们在立场上就相对和国内有些不契合,再加上他们已经入籍了海对面,所以就推脱不回了。” 接着李景均沉默了几秒钟,又补充了一句: “其他一些不愿回国的科学家或者留学生基本上也都是类似的理由,只不过有些人确实有这顾虑,有些人则是贪图海对面的生活所以找的借口罢了。” 陈省身有些沉重的点了点头。 早先提及过。 如今待在海对面的华夏人才基本上都是庚款留学生,这可是由物流集团全程独自cao持的项目。 更别说那些有资格被推选为留学生的人才大多也接受的是“XX大学”之类的教育,他们很多人的亲朋故友当年也都跟着一起撤离到了对岸。 这种情况下他们未必有钱永健那么“绝情”,但硬要说和华夏大陆有多亲近倒也真谈不上。 同时这年头外媒的一些妖魔化手段也切实影响到了这些人才的认知,不少人都很担心自己回国就会被抓起来送到大西北去喂驴 所以像吴健雄、丁肇中这类已经入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作出拒绝的选择并不意外。 实际上。 如果李景均晚上半年.不,晚上三个月来找陈省身,届时已经入籍海对面的陈省身恐怕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轻松。 “景均兄。” 过了一会儿,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小杨又开口了: “景均兄,如果国内真的能像你说的那样,给大多数原因回国的同胞提供合适的科研岗位,我相信应该会有很多人心动。” “但是.俗话讲得好,口说无凭,光是这么一个口头性的承诺,恐怕没太多人会相信吧?” “毕竟十年前光亚他们回国时的口号还是为祖国和人民吃苦呢,如今十年过后就有安置每个人专业的环境至少我认为应该要再拿出点说服力强的东西才行吧?” 听闻此言。 陈省身的脸上亦是浮现出了赞同之色。 在十年前的那次归回热潮之后。 如今还在海对面的华夏科学家基本上分成了三种情况: 第一类是十年前还在读书、想归回也有心无力的留学生。 这部分留学生的数量还是有一些的,但基本上在物理界内的地位暂时都不高——毕竟如今他们也就刚毕业了几年。 李景均最早提到的那九位愿意回国的留学生,便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类则是铁了心要留在海对面的科学家,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海对面人,有的则是很早就签了入籍协议移民了。 第三类则是抱有各种顾虑所以一开始没下决心的华夏学者。 他们中有的是心系国家但顾虑立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