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六十九章 论文定刊!(继续日万!) (第2/4页)
从1949年到如今这个时期的二阶段,华夏科学家所写的论文想要在国际上发表就比较困难了——这里的华夏科学家特指本土。 其中固然有兔子们自身不怎么与外界交流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由于政治局势引发的学术封锁。 所以这里的困难不仅仅是指流程,还包括了一些政治影响。 以《PhysicalReviewLetters》为例。 从三年前创刊开始。 《PhysicalReviewLetters》别说刊登华夏期刊了,连一封来自华夏本土的投稿都没收到呢。 半年前的某次学术聚会上,古兹密特还恰好遇到了其他几家期刊的主编。 当时留在海对面的李政道刚好发表了一篇场论相关的论文,相关讨论度很高。 于是大家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赵忠尧和钱五师这些同样出名的华夏人身上。 接着再聊着聊着。 话题便转到了那些华夏留学生回国后的情况.或者说学术成果上。 即便是此时此刻。 古兹密特都还清晰的记得某位同仁问出【你们还有收到来自华夏的投稿吗】的时候,那一位位主编齐齐摊手的情景。 当然了。 建国后来自华夏本土的论文虽然比较少,但也不是一篇都没有。 例如在1951年。 当时已经回国的华罗庚就在《CanadianJournalofMathematic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OnExponentialSumsOverAnAlgebraicNumberField”的论文。 这也是迄今有据可考的、建国后的第一篇SCI论文——当时SCI的概念还没有问世,不过《CanadianJournalofMathematics》在SCI成立的第一时间便入了SCI库。 再比如1954年的时候。 一位叫做MamieKwohWang的女士在《AMERICANJOURNALOFNURSING》发表了一篇【ATextbookforFreeChina】的论文。 从标题就不难看出。 这篇论文带着一定的政治色彩——还不是抹黑华夏的那种。 可惜的是。 由于WoS三大核心数据库SCIE/SSCI/A&HCI中早期的文献记录存在严重的地址缺失问题,导致1972年之前的很多论文都没法找到归属机构。 因此这位MamieKwohWang的具体身份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 有些说法表示这位是协和医院的王珊林女士,燕京大学本科、海对面硕士毕业,发论文的时候正在协和医院工作。 还有人则认为这是魔都二院的王葵医生,同样也有比较详实的证据。 具体以上哪种说法正确就恐怕只有论文作者本人知晓了,毕竟短期内数据库基本上没啥修复的可能性. 视线再回归现实。 总而言之。 眼下这个时期虽然学术封锁较为严格,一年到头都可能看不到一两篇华夏论文。 但从政策上来说,海对面并没有在明面上完全限制华夏论文的发布。 否则古兹密特也就不需要讨论发表论文的必要性了。 过了片刻。 约翰先生用无名指撩了撩稀疏的头发,主动做出了表态: “古兹密特先生,我觉得这篇论文可以发。” 古兹密特转头看向了约翰,摆出了倾听状。 约翰则很快竖起了一根指头,解释道: “首先,目前联邦没有任何政府单位命令禁止刊登来自华夏的论文,这一点算是规则上的兜底。” “也就是不管论文会引发多大的波澜,它造成的影响都只会被限制在规则之内。” “最坏的结果就是在后续的期刊里删除这篇论文,然后咱们再被APS的米勒先生给喷个狗血淋头罢了。” 古兹密特听到最后那句话,嘴角隐隐勾起了些许弧度。 不过最终还是忍住了笑声。 约翰提到的APS就是AmericanPhysicalSociety,也就是美国物理学会。 从关系上来说。 古兹密特担任主编的《PhysicalReviewLetters》期刊,算是APS的下属发行刊物。 APS机构对《PhysicalReviewLetters》,有着百分百的所有权以及很高比例的管控权。 另外顺带一提。 物理评论系列也就是PhysicsReview,以及现代物理评论ReviewofModernPhysics这两个刊物,也同样是APS手下的期刊。 约翰话里的米勒则是APS的一等执行官,一个性格暴躁的白人胖子。 米勒有个绰号叫做喷壶,光听这名字就知道他喷起人来会有多少唾沫飞溅了. 接着在古兹密特的注视下。 约翰竖起了第二根手指,继续说道: “古兹密特先生,我说的第一点,是我们可能付出的代价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成风险。” “既然有风险,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分析的,自然便是论文可能的回报了。” 紧接着。 约翰突然双手在空中用力一挥,隐隐可以看出后世某人的影子: “古兹密特先生,我敢向您保证。” “这篇论文一旦发布,欧美不,届时全球的物理学界都会产生巨大的震动!” “毕竟论文提到的粒子模型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但至少在我个人看来,这个粒子模型的准确性应该会很高很高。” “那些华夏科学家或许会藉此登上神坛,而《PhysicalReviewLetters》作为首发它的期刊.” 说到这里。 约翰忽然将目光紧紧的锁定住了古兹密特,一字一句的说道: “《PhysicalReviewLetters》也将与这篇论文一起,永久的载入科学史册。” “到时候靠着这股热度,《PhysicalReviewLetters》甚至可能有机会成为物理学界的新王!” “更关键的是古兹密特先生,不知道您是否有注意到,这个模型它是支持粒子自旋的。” 听到粒子自旋这几个字。 古兹密特的眉毛顿时狠狠一抖。 早先提及过。 别看如今的古兹密特已经年逾六旬,岁月的蹉跎早已令他原本乌黑浓密的秀发变得稀疏灰白,在所有人的眼中已经成为了一位【可敬的长辈】。 但实际上。 古兹密特其实是一位标准的少年天才,他几乎发现了粒子物理史上一个最关键的微粒属性: 粒子的自旋。 众所周知。 1896年的时候。 塞曼发现将原子置于磁场当中,它的某些谱线就会从一条分裂为三条。 这称为塞曼效应。 然而1897年初。 普雷斯顿发现磁场中的原子谱线的分裂数还可以不是三条,于是它就把这叫做反常塞曼效应。 正常塞曼效应可以由磁场中玻尔原子的能级分裂解释,但这会推导出谱线分裂数只能为三条,不能为其他的数字。 这样一来,反常塞曼效应就变得难以理解。 接着在1922年。 斯特恩-盖拉赫实验验证了原子角动量的量子化,但这仅仅是此实验的重要结论之一。 它的另一个重要结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