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四十五章 大于的心事 (第2/3页)
加入碲酸为载体,使用氯化亚锡沉淀以后钋会和碲单质共沉淀,利于cao作。 中子源外面一层是核装药铀235,总重5.1kg,直径18cm。 研究过原子弹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当铀的晶型为a相的时候,虽然临界质量小,但是容易脆断不利于机械加工。 这样在核弹内部容易发生事故,或者因为碎裂无法起爆。 所以在熔炼期间需要添加3~3.5摩尔分数的镓单质,使铀变成不易脆断的δ相。 δ相铀的临界质量虽然不是很低,但是在厚厚的铀-238包裹作为中子反射层时,已经十分接近临界质量。 同时,在外层炸药的爆轰波挤压核装药时,δ向铀密度骤增,会立刻转化为a相铀,加速链式反应。 因为镓有腐蚀性,所以需要在核装药上用蒸汽法镀镍,同时起到保护的效果。 包裹核装药的部分是U-238单质,也就是大于计算出来的中子反射层,厚度是4.554厘米。 接着为了防止游离中子祸害核装药,反射层外壳包裹了一层3mm厚的硼聚乙烯塑料壳,硼的中子吸收截面极大,能有效保护核装药免受外界中子的影响。 更外层是铝单质做成的“推体”,共同直径为47cm。 铝单质容易变形,可以将炸药的冲击波有效的传递到内层,效果更好。 “......倒数第二外层的黄色部分是高爆炸药,共同直径124.9cm,初定是徐云同志当初提到过的cL20。” 半个小时后。 陆光达的头上已经出现了些许细密的汗珠,不过脸上的神色却依旧振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炸药这部分我们根据现实情况,总共做了两个对应预案。” “第一个预案就是上边说的情况,也就是用cL20作为起爆药。” “但如果cL20炸药无法顺利研发,那么就还需要用到黑索金和tNt的调试炸药了。” “那款炸药我们暂称为N1,预设的共同直径是144.2cm,这也是整个过程设计过程中唯一的Ab预案。” “这些炸药是足球形状的几何体,一共32块炸药,但是光是单独的一种炸药,炸出来的内爆波是弧形的,三十二个弧形冲击波,完全无法以球形来压缩核装药。”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我们设计图的最后一层,也就是于敏同志计算出来的炸药透镜结构,让冲击波“折射”成正圆形。” 听到陆光达这番话。 不少人都将视线投向了徐云....身边的大于。 大于则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发,笑着朝周围点了点头,依稀可见后世采访时的腼腆。 他所设计的炸药透镜使用的慢速炸药是巴拉托,由70%baNo3和30%tNt制成,与cL20的爆速比为8:3。 如果cL20无法生产改为了N1炸药,只要将雷管角度修正到106°就可以完美契合这种炸药了。 甚至大于还另外做出了两种不在兔子们规划中的预案,不过徐云已经见挂...见怪不怪了...... 其实躺赢这事儿习惯了以后,似乎还...挺爽的? 而另一边。 陆光达的介绍也正好来到了收尾处: “总而言之,原子弹具体的结构参数差不多就这些了,另外就是这枚原子弹的总重量为1420公斤,当量大概两万吨左右。” 听闻此言,台下的徐云也跟着点了点头。 在原本的历史中。 兔子们第一颗原子弹的总重量是1550公斤,不过其中起爆炸药的占比足足超过了90%。 如今徐云拿出了威力更强的cL20,需要的炸药重量随之减少,原子弹的总重自然也要降低了。 至于起爆当量..... 早先提及过。 核反应方程式有主要有三个: U n→Nd Zr 3n 8e ,U n→Sr xe 2n,U n→ba Kr 3n。 根据这些方程式不难看出。 在核裂变结束时,铀原子核最终可能形成钕和锆、锶和氙、钡和氪的核等原子核。 由于质量在反应前后减少,减少的质量成为释放的能量。 平均来看,铀元素裂变产生的能量是3.2*10^-11焦耳的能量,根据化学公式计算,一公斤铀是大约2.56x10^24个原子。 将两者相乘得到一公斤铀裂变产生的能量,即8.2x10^13焦耳的能量。 也就是1千克铀发生核裂变,相当于1.8万吨tNt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 陆光达他们预设的U235总重是5.1kg,按照20%的裂变效率效率来看,当量在两万吨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合理的。 事实上。 原本历史中兔子们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当量也就在2-2.2万吨tNt之间,徐云的到来只是加速了技术层面的进度,当量是直接和核装药挂钩的——徐云可不是地球ol的管理员,没那本事改变单位核裂变放出的能量..... 他能做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