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九十一章 基地的最后一块拼图...落位! (第2/3页)
个关卡,若是没有这个试验场,炸药的研发将会非常困难。 但爆轰实验室又不是简简单单挖个坑那么简单,它的设计过程需要涉及到很多关键的参数。 221基地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才突破了爆轰实验室的设计壁垒,接着五月中旬通过报告,六月上旬正式开始施工。 但在施工之后,基地便发现了一个问题: 气象条件对于爆轰实验室的修建影响太大了,暴雨会影响基坑,沙尘则会让整体结构达不到荷载要求。 从六月到七月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施工队才完成了当月预期规划的20%不到。 当时纵观整个基地,连老郭和陆光达都快要放弃了。 想到这里,所有人的目光便同时投向了一旁的徐云。 在发现气象情况对施工效率有极大影响后。 基地尝试着用人力收集数据进行气象推演,但叶笃正他们计算出来的结果却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但就在所有人以为这个项目要被无限延后之际。 韩立。 这个老郭从贵德县带回来的那个病号,却拿出了阻尼器原理以及气象多普勒雷达技术,并且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又贡献了大量、全新且有价值的知识与概念。 不夸张的说。 韩立这个七分熟的出现,让基地在最近两个月的发展效率从约等号变成了两个大于号,瞬间提升了一大截。 徐云身后的老郭显然也想到了这点,只见他沉默片刻,轻轻拍了拍徐云的肩膀: “韩立同志,辛苦了,我代表基地全体同志,向你表示衷心的感谢!” 徐云则在轮椅上微微侧了侧身子,算是‘让’过了老郭的这番话。 开玩笑,这话他可真受不起。 毕竟...... 真正称得起【辛苦了】这三个字的人,应该是老郭本人、是李觉这个厂长、是高元明这个炸药工程师...是现场除了徐云外的每一个基地成员才对。 如果没有他们吃的苦,徐云哪能在后世享受到那种生活和学习环境呢? 老郭他们恩惠的可不是徐云这一代人,他们是替华夏数十亿的人民吃了成倍的苦。 而徐云所做的,只是把他们后世的福泽拿出微不足道的一点反哺回去罢了。 这要是都要被酬功,回去以后是要被人骂是啾啾啾的! 过了片刻。 高元明带着众人走到了左侧....也就是实验场地的入口边,由于他年纪已然不轻,便让两位力气比较大的青工打开了转盘。 嘎吱—— 随着入口的开启,一条过道随之出现。 高元明引着众人穿过过到,没一会儿,一处空旷的场地便骤然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从目测判断,这处场地的面积大概有上万平米,不同角度、不同距离上的某些区域上还摆着一些东西: 有石头,有木头,有金属板,徐云甚至还看到了一辆自行车...... 另外墙壁的四周还镶嵌着各种各种的东西,有些墙面连结构都是坑坑洼洼的——从整体的高规格设计不难看出,这种可坑坑洼洼的布局应该是刻意为之。 “诸位,这就是我们实验场地的实景了。” 来到现场后,只见高元明走到了众人最前方,指着入口的墙壁说道: “这处墙壁由高强度的混凝土组成,厚度5.72米,外部还用钢板包裹,可以承受很强的爆炸冲击。” “实验场地的规格则是一个100x100米范围的正方形,位于地下18米的位置。” “至于场地内的这些道具和墙体,则是用来检测高能炸药威力...也就是爆炸冲击力的道具。” “爆炸冲击力?” 听到这个词。 众多随行人员中,一位个子很高但却异常瘦弱的黑衣男子忍不住扶了扶眼镜,出声对高元明问道: “高工,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如果我没记错,炸药性能的检测一般是通过某些仪器完成的吧?” “比如说冲击感度、热感度还有其他一些参数,这些仪器国内应该也有才是。” 高瘦男子这番话说完,现场还有几位对炸药略有了解的专家也跟着点了点头。 炸药性能测试。 这算是一项出现时间很早很早的技术学科,它基本上和人类近代史是同步的。 尤其是20世纪初各种仪器出现后。 炸药性能的测试也逐渐开始朝精确化发展了起来。 例如在眼下这个时期,炸药的性能主要停留在敏感度测定这一块。 所谓敏感度,指的就是炸药在外界作用下引起爆炸的难易程度,简称感度。 目前的感度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机械感度、 热感度、 爆轰感度。 核武器的高爆炸药属于军事炸药,这类炸药对机械感度和热感度要低一些,爆轰感度要高一些。 这种测量主要以冲击波为主,根据冲击程度进行数据化的还原。 当然了,这种还原在如今这个时代,也是一种近似的算法。 等再过数十年。 随着光谱分析设备的发展,还会出现核爆炸核心温度、辐射指标之类的高精度评估。 诚然,眼下这个时期很多后世常见的精密仪器还没出现,但多少一些早期设备还是存在的。 即便是目前口袋里一穷二白的兔子,想要拿出几台测量仪器也不是很难。 面对高瘦男子提出的这个问题,高元明沉默片刻,嘴角扯出了一丝苦笑: “这位同志,如果我所料不错,你应该是搞理论研究的吧?” 高瘦男子点了点头,自我介绍道: “没错,我叫王华,密歇根州立大学毕业,现在在理论部四组负责一些数据求解。” 高元明这才了然的点了点头,随后解释道: “王华同志,你可能在平时和应用领域接触的比较少,所以下意识忽略了一些比较细微的细节。” “例如说....我们实验的炸药的当量。” 王华眨了眨眼: “当量?” “是啊,当量。” 高元明轻轻叹了口气,指着周围说道: “你是搞理论的,所以应该也很清楚,我们预设的原子弹当量还没有最终确定,但数值区间不会低于两万吨。” “而想要形成高温高压的环境诱发铀235核分裂达到这种爆炸量级,我们需要的高能炸药...也就是黑索金或者类似性能的自研炸药,最少需要10公斤的药量。” “这种量级的炸药冲击有很大概率会超过测量仪器的上限,从而导致仪器使用个几次就会严重损坏。” “而我们一旦进入应用研发阶段,爆轰实验室平均三天就要进行一次实验,或许一次实验的仪器损耗咱们能承受得起,但十次呢?二十次呢?” 王华微微一怔,整个人陷入了沉默。 他确实忽略了这一点..... 而在他对面,高元明则依旧在摇着头,深吸一口气,指着最近的某个标靶说道: “所以我们只能放弃仪器测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