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四十八章 在小小的基地里面挖呀挖呀挖,埋大大的种子去偷别人的家! (第2/4页)
求解大气波动方程,实际上只是在求一个近似解而非精确的解罢了。” “这也是目前全球相当主流的一种看法,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我也秉持着这种态度。” “但是......” 说到这里。 叶笃正忍不住看了眼徐云,呼出一口浊气,说道: “但是在韩立同志你帮我建立了那个模型后,我愈发感觉这个理论并不正确。” “我总觉得大气系统并不是完全随机,而是另一种非常玄妙但却可以被计算掌握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我在几天前做了一个实验。” 徐云再次一怔,下意识问道: “什么实验?” 叶笃正沉吟片刻,从身边拿起了自己的公文包。 只见他从中翻找了几下,很快取出了一本黑色的笔记本,将它递到了徐云面前: “韩立同志,你看看这个吧。” 随后意识到徐云现在可能还没有接取重物的能力,叶笃正特意把笔记本翻到了自己要展示的页面。 徐云低着脑袋看了几眼,旋即便有些诧异的抬起了头: “叶主任,这是......两份气象数据的模拟结果?” “是的。” 叶笃脸上的表情非常凝重,指着上头的数据,解释道: “准确来说,这是两组极小差值数据得出的模拟结果。” “第一份数据的环流场参数是1.,第二份数据的参数则被我四舍五入成了1.1452,其余19组数据全部相同。” “但是.....就是这么个微小的差值,最终推导的结果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前者七个小时内天气晴朗,后者却是三个小时后会有一场特大暴雨。” 叶笃正自己都没有注意到。 说这番话的时候,他的手指都有些颤抖。 其实早在一周前....也就是推导数据模型的那个晚上,叶笃正便和陶诗言聊过了一些事情。 那时候他甚至还给自己的猜测取了个名字,叫做太素系统。 但当时的叶笃正更多还是偏向于一种猜想,并没有太多实际证据支撑。 促使他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不是数据或者现象,而是他在徐云帮助下建立的、气象此前从未有过的气象模型。 然而就在几天前。 一个意外发生了。 当时上级部门鉴于气象中心在天气预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主动提出对气象中心的成员进行物质上的嘉奖。 在给集体申报完奖励后。 叶笃正忽然鬼使神差的提出了一个要求: 他个人不需要任何奖励,只是希望首都够腾出一小部分104计算机的算力帮他模拟一次计算结果,整个推导过程只会改变一个参数。 上级部门经过评估后认为这个要求不算过分,便允许104机配合他做了一次模拟。 然而没想到的是...... 1.和1.1452这两个初始参数得出的结果,相差之大如同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发量! 这个结果也惊动了首都的竺可桢先生,于是竺老换了个思路,从中间部分截取参数进行修改模拟。 这次非初始参数的修改虽然依旧在结果上有所变化,但出入程度远远没有第一次那么大。 换而言之...... 叶笃正所构筑出的模型,对于初始条件极端敏感。 同时这种敏感并非完全随机,而是一种更加复杂的离散态——否则竺老的实验结果应该同样偏散才是。 想到这里。 叶笃正不由深吸一口气,对徐云说道: “韩立同志,你对气象多普勒雷达的原理非常了解,气象数据方面的造诣也比我深。” “所以我今天前来找你就是想请教一件事,我们的大气系统....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 “是极致精确,还是完全随机?亦或者是某种无限接近精确的近似?” “.......” 看着一脸疑惑的叶笃正。 徐云心中,也不由冒出了一股nongnong的意外。 如果说气象多普勒雷达是他在阻尼器那会儿就考虑到的后手。 那么叶笃正此时的情况,就完全不在他的预料范围内了,甚至可以说是远远脱离了他的掌控。 起码徐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 叶笃正居然会越过数值天气预报,直接奔向了..... 混沌系统! 没错。 混沌系统! 众所周知。 近代物理学界对于世界的认知是呈现递进态的,版本不停在优化更新。 首先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小牛的绝对时空观。 接着量子力学的创立,揭示了微观粒子运动的随机和不确定性。 第三阶段便是眼下这个时期。 也就是决定论框架中的随机性研究,引出了..... 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最早被提出于1963年,距离现在还有一些时间。 当时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洛伦茨建立了一个简化的气象模型,用来模拟气象情况。 这个模型一共用了12个参数,用以表征基本的气象特征,诸如气压、温度等等,比叶笃正此时用到的20个参数简易很多。 在一次的模拟过程中。 洛伦茨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决定重新运行一下这个程序的一部分。 不过为了节约时间。 他并没有从头运行这个模型,而是从运行中段的某一时刻作为初始点来运行。 熟知数值运算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程序不变,初始点又是来自上一次运行结果。 那么理论上不管再运行多少次,最终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但是这一次却不同。 当时洛伦茨的二次运行结果和上次大相径庭,偏离得毫无规律。 就好像这个结果是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程序一般。 最早经过仔细的核查,洛伦茨发现他把一个数据在抄写过程中简化了两个小数点。 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