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四十章 雷达出世!(上)(不会有中) (第2/2页)
谱中心间隔: 228.2mhz 半宽度: 205.0mhz、 224.3mhz 理论峰值透过率: 73.7%、 70.8%..... 很明显。 这是两张雷达的部件组装图。 随后孙俊人将图纸摊平,环视了一圈面前聚拢的小组组长,说道: “各位同志,现在我最后和大家确认一次,各自小组负责的零件已经组装完毕的同志,请举手!” 孙俊人话音刚落。 唰—— 面前所有人同时举起了手。 孙俊人见状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道: “很好,既然大家都已经准备完毕,那么我现在宣布,气象多普勒雷达的组装工作正式开始!” “接下来进行第一步,也就是光学平台的组装。” “雷雨,安然同志,请你们按照计划开始吧。” 随着孙俊人指示的出口。 面前的人群中很快有一男一女二人站了出来,各自开始招呼身后的队员开展起了零部件组装。 名叫雷雨是个个头高大的中年男子,虽然没怎么说话,但一看就是个北方汉子。 他所在的小组一共有六人,负责的是光学平台上的回波信号接收单元组装——也就是此前徐云提及过的接收器和波导管环节。 当然了。 此番孙俊人他们安设的回波信号接收单元依旧是乞丐版本,不可能像后世那样接收反射超声波和进行激光微调。 它的作用主要就一个: 通过x波段双偏振效果完成信号的合成以及初步滤波。 这台简易版的设备前身是医院的x光机和徐云病房的心电监护仪,都被老郭拆下拿来做起了义工。 据乔彩虹介绍。 在刚得知上级部门决定的时候,林宇医生一度坚决表示这些设备不能被拿来‘糟践’。 林宇作为国内目前位数不多的国手级西医,在这方面的话语权还是很大的,而且这两台设备还是通过他的人情才运回的国内。 因此如果不搞定林宇,基地想要处理这两台设备阻力很大。 这个僵局一直持续到了某天晚上。 当时老郭贼兮兮的带着几本书去了林宇办公室,林宇最终才艰难的松了口。 至于哪些书嘛..... 乔彩虹同志表示她第二天只在办公室里依稀看到了什么笑笑生、《九尾龟》、《剪灯新话》之类的字眼..... 咳咳...... 除了回波信号接收单元外。 另一位名叫安然的女同志负责的则是电磁波发射单元。 它的结构包括了基板以及多个发射线圈,原身是基地内库存的314雷达。 这两个模块的体积都不算大,不过各种数据线和连接接口都很多。 同时根据设计要求。 它们的工作仰角、探测区域也都有一定的数值限制。 “下边点下边点儿,仰角不能过45°!” “6号线加固一下,焊不上去?那直接用胶带吧。” “安然姐,我这根棒子太长了,捅进去以后还留着一截咋办.......” “那就切了!” “一二三四五.....谁的红线少绕了一圈?!” 看着热热闹闹的安装现场。 徐云的心中不由冒出了一股很别样的情绪。 后世这类大型雷达的组装基本上都是走的流水线,也就是全机械化处理。 即便有个别步骤需要人工介入,那些工程师无论是设备还是服装上往往也都特有逼格。 也就是所谓的高大上。 而眼下这个时期却不太一样。 由于工业水平的限制。 即便是气象多勒普雷达这种高精尖设备的组装,也依旧要通过纯手工才能完成。 但另一方面。 这种画面却带着另一种流水线生产不具备的活力感,令人不自觉就有种加入其中的冲动。 二十多分钟后。 光学平台搭建完成。 孙俊人继续看了眼示意图,开始了下一个环节的组装。 也就是...... 一维扫描单元和接收望远镜的拼接。 毕竟徐云拿出的就是一维成像技术嘛,不过分辨率要比普通雷达高上很多。 按照徐云的设计。 一维扫描单元安置在光学平台最上部,下方是接收望远镜。 它由两个镀有全反介质膜的平面反射镜、水平旋转机构和垂直旋转机构组成的大口径光学潜望式结构。 这个潜望式结构明面上的说法,是由王老他们的581项目组‘友情’提供。 不过实际上嘛..... 这其实很早以前生产出来、但没有后续经费补充完整的结构,搁置了两三年了..... 它通过手动调节能够全方位扫描,水平方向可以旋转0至360度,垂直方向可以旋转0至180度。 接收望远镜则在一维扫描单元的正下方,有效通光口径为300mm。 它的主镜同样镀有全反的介质膜,反射率高达99%。 望远镜接收的大气后向散射回波信号耦合至导线,由导线导入到准直镜后成为平行光。 经过压制背景光的窄带滤光片后,由20%反射、80%透射的分束片分成两部分。 20%的反射信号作为能量探测,80%的透射信号作为信号探测,以此来做到数据分析。 其实徐云最理想的配置是镀上1064纳米的介质膜,再用光纤代替导线来传递信息。 可惜这两个技术现在压根就没出现,就只能暂时拿乞丐版将就着用了。 半个小时后。 气象多普勒雷达的几个结构尽数组装完毕,只剩下了最后一个..... 静电分析模块。 只见孙俊人环视了众人一圈,转头看向了老郭,对他说道: “老郭,该你出场了。” 老郭朝他点点头,返身回到帐篷中,取出了一个有些破旧的棕色皮箱。 皮箱的规格大概在50x30x20左右,并不算很大。 老郭小心翼翼的将皮箱带回了众人身边,放平稳后按下了一个按钮。 只听卡哒一声。 箱子弹开了一道小缝隙。 老郭顺着小缝隙将箱子掀起,露出了内部一个特殊的组件: 这是一个类似后世4090显卡的机械模块,不过厚度比4090高一些,大概有十五厘米左右。 模块最上方是一个白色的合金片,约莫一片手掌大小,合金片下方连接着好几组精细的小圆柱——这些便是感应器。 感应器的下方则是一个封闭的黑色小盒子,内中装着一个晶片衬底,这玩意儿就是后世扫描器的初始版本。 毫无疑问。 这个组建便是连首长都惊动了的..... 静电分析模组。 ............ 注: 标题不会有中,是一个大章分成了两部分。 爆更六天了,今天更新少点做个针灸,明天调养请假一天,希望各位批准,这个月总更新量不会少。 后天开始继续爆更,持续时间还是不会少于一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