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三十二章 越闹越大! (第3/3页)
对刘渤生道: “渤生同志,你就直说吧,221厂的同志希望我们十院做些什么?我一定尽力配合。” 在孙俊人看来。 221厂多半是想再搞一次更大规模的人力测绘,所以才会托刘渤生打这么通电话,希望能够让院里支援一些长途通讯类的设备: 221厂目前的通讯设备只能支撑200公里外的加密通讯,或许他们新的目标是250甚至300公里? 毕竟距离越远,数据样本才越完善,才更有可能得出准确的预测结果嘛。 孙俊人对此倒是不怎么反感,但问题是221厂真的能拿出那么多人手吗? 毕竟测绘距离增加的不仅仅是直线长度,还包括了辐射额面积呢...... 莫非221厂打算再牵引一批工人? 而就在孙俊人思索之际,对头的刘渤生也开口了: “是这样的,孙院长。” “在今天这次失败后呢,221厂那边希望能再进行一次修正测算,看看还有没有弥补...或者说抢救的可能。” 孙俊人闻言点了点头。 果然如此..... 但很快。 刘渤生的下一句话便有些出乎他的预料了: “不过221厂这次不准备使用人力探测,而是打算组建一台设备进行数据收集。” “组建设备?” 孙俊人顿时皱起了眉头,问道: “什么设备?多频的值相差测风仪?” 刘渤生摇了摇头: “不是,是一台雷达。” “你说啥?” 院办内。 听到雷达二字。 孙俊人的脖子下意识有些滑稽的往前一探,眼睛瞪得滚圆,愕然道: “雷达?这....这是哪个大聪明的主意?” 与此同时。 孙俊人的心中还冒出了一股交杂着释然与荒唐的情绪。 释然是因为总算明白了刘渤生找自己的原因——纵观国内,目前也就他、罗沛霖、毕德显和保铮四人算是顶尖的雷达专家了。 哦,还有个束星北,不过老束现在因为某些原因还在胶澳医学院呆着呢。 考虑到221厂的特殊性,目前也就他和保铮比较有资格接触这事儿。 难怪刘渤生会这么急匆匆的找自己。 至于荒唐嘛...... 则是因为想要用雷达去收集天气数据,几乎就是痴心妄想! 国际上在四几年就有气象雷达面世了,国内则在数年前落地了703气象雷达。 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目前气象雷达的用途都只有一个: 观测大型风暴。 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就是因为气象雷达的精度只能观测这玩意儿。 想到这里。 孙俊人不禁摇了摇头,准备用理论知识正面驳斥一番刘渤生: “勃生同志,我问你,221厂他们想设计的是哪种雷达?” “非相干风廓线雷达?水平极化雷达?还是小尺度偏振雷达?” “你稍等,我看看啊......” 刘渤生翻动了几下密密麻麻的推导过程,最终抽出了一封压在最低端的电报: “找到了,它的名字叫做气象多....多普...勒....哦,气象多普勒雷达。” 刘渤生话音刚落。 电话对头的孙俊人沉默了几秒钟,旋即便将音调提高了数倍不止,连苏北方言都崩出来了: “NIA?勃生同志,你说什么?气象多普勒雷达?” 刘渤生点了点头,再看了眼电报: “没错,电报上说的就是气象多普勒雷达。” “开什么玩笑?” 孙俊人一把将话筒从耳边挪到了面前,唾沫星子狂溅不止,仿佛手里拽着的不是话筒而是刘渤生的衣领: “勃生同志,你知道气象多普勒雷达是什么概念吗?” “根据我们最新的情报,那是连海对面都列为绝密、连设计草图都还没做出来的幻想设备,结果你告诉我221厂准备鼓捣这玩意儿?” “你们有设计图纸吗?有相应的成体系理论吗?有生成零部件的能力吗?” 说道最后。 孙俊人情绪也收不住了,疯狂的逼逼了起来: “这样说吧,如今咱们国内想要搞气象多普勒雷达,有个几十年后的未来人回到现在还差不多!” “221厂要是现在能搞出气象多普勒雷达,老子当场就去把冯·卡门送给老郭的那柄号称麦克斯韦用过的斧头给肯喽!——就着老bJ豆汁儿的啃!” “.......” 电话对头的刘渤生沉默了好一会儿,像是被孙俊人镇住了一般。 就在孙俊人寻思着自己是不是语气有些沉重之际。 刘渤生忽然缓缓的开口了: “孙院长,你说的或许很有道理,但是.......” “从221厂传来的电报中除了名字,还记载了相关的理论体系以及零部件构成,哦,还有陆光达同志的推导结果......” 话音刚落。 刘渤生的耳中便传来了一道清脆的撞击声,像是话筒撞到了桌角。 紧接着。 话筒中又响起了某种摸索的响动,仿佛有个人正慌乱而匆忙的将它拿起。 过了片刻。 电话对面终于传来了孙俊人急促的声音: “电报呢?电报在哪里?勃生同志,请速速把它发过来!” ......... 注: 被要求改了一点文,上一章被屏蔽了两次,所以今天更新少了几百个字,下个月补上。 另外看到群里好多读者都在聊,这里解释一下,新闻上的名字是我妈的,不是我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