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孝子唐细平  (第2/2页)
长刀,在那皂衣人右手大拇指一挑之下,又发出一声轻鸣。    “何事?”言语中颇有些怒意。    “你们看那”青年手指往村中小道边指了过去。    那被耕牛冲撞的树下有一个鸟窝,里有三只小鸟,“吱吱吱”的叫个不停。那鸟窝旁有一只浑身是血的麻雀,正仆闪着翅膀,拚命的往鸟窝里挪去。    那只麻雀的眼神里满是温柔,淌血的翅膀丝毫不见疼痛。    “麻雀虽小,但母性的本性不变。凡事皆有因果,你们也不忍吧”    “与我何干?废话少说,赶紧走路。”    另一名皂衣人,看着那嗷嗷待哺的三只小鸟,眼神里忽然有些柔和。    那道眼神仿若飘向遥远的北方。    北方的城市经常在秋天就开始落雪,到冬天的时候,满眼望去尽是白芒芒的一片。    一座边远的小城里,有一个男孩,正站在屋门,掂着脚,焦急的张望着。    不一会,风雪之中,走来一名妇人,妇人脚步有些蹒跚,步伐很是凌乱,走两步就会摔一跤。    摔下的身下,染红了那一片雪白,雪里开始泛着红光。    妇人的衣裳早己撕碎,那撕碎布条的是一道道鲜红的爪印,还在不停的渗着鲜血。有只胳膊早己不见,空荡荡的那里没有袖管,只有一块被撕裂的伤口,正在不停的冒着鲜血。    如若是一般人,恐怕早己倒下了吧。可她的目光很坚定,也很温柔。    双眼盯着一个方向,挪移着她那早己残破的双腿,始终如一的朝着一个方向行进。    她是一个母亲,她的儿子独自一人在家,家里早没有了半颗米。她那只还有些完好的手,紧紧的护着怀中的一个包裹。    包裹很干净,没有沾染半点血迹,也没有被风雪覆盖,在她怀里,就是一片温馨的港湾。    这是母亲的怀抱。    那名皂衣人的身体略有些发抖,眼神里布满了泪花,他将那只麻雀放进鸟窝,然后双手小心的捧起了那个鸟窝。    慢慢地放入怀中,陡然之间很是沉默。    “扑通!”    青年双膝一弯,直接跪在了这名皂衣人的身后。    大拇指挑着刀柄的皂衣人,刀身随即出鞘,随即再一次的架在了青年的肩上。    刀身很沉,但青年却没有了惧意。在皂衣人的身后说道    “大人,小人的母亲此刻正躺在床上,就等着背篓里的草药救命。是否容我能把药送回家去。”    “别磨蹭,刀锋可不认人。”    肩上的刀微微一斜,刀锋上透出寒气,使得脖子上一片清凉。    青年没有站立,盯着前方手捧鸟窝的皂衣人,眼神中带着哀求,继续说道:    “大人,我的母亲七十了,活不了几年了。”    “还是一个孝子。”持刀的皂衣低声喃喃。随即,声音变得更加恶劣。    “起来,你莫不是当老子不能杀人!”    也许是不想造杀戮,也许是触景生情,击到了他人生之中最为软弱一环。那名手捧鸟窝的皂衣人,终于转过了身,面向青年。    “你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    “回大人,我就是本村人,叫唐细平,家里真有七十岁的老母需要赡养。”青年长跪着的身躯,再次的挺了挺,后背立的笔直。    “你不怕死吗?”    “怕!但我更怕老母亲没有赡养,更何况现在的她有病在身。”    坚定的语气透露着一丝决心,这丝决心仿若消弥了脖子上的刀气,不再清凉。    “把刀拿开吧,一个村民不会有任何威胁的。”看着青年肩上的刀,目光有些柔和,然后转向持刀的皂衣人,缓慢的说道。    持刀的皂衣人,面部露出一丝尴尬笑容,抽刀而立。    “头,我这不是怕走漏风声么。”    “不要紧。”说完,又转向青年,将鸟窝将在唐细平的身旁:    “你来照顾它们吧。”    说完,看了眼持刀的皂衣人,然后转身。    “放下今晚的一切,走吧。”    这话像是对青年所说,也像是对持刀的皂衣人所说。    这两名皂衣人,谁也没有再管这名青年,忽然间就加快了步伐,头也不回的朝村外走去。    身影在皎白的月光下,消失的很快。    在快消散在青年视线中的时候,唐细平站了起来,大声喊道:    “你们的牛”    “那不是我们的牛,与我们无关”一道声音快速的飘来,人影也消失不见。    不是他们的牛,那是谁的,这么晚了还留在村道。    唐细平心里有些奇怪,这二名官差,这么晚还在村里,跟着那头耕牛做什么,而牛还不是他们的。    也不帮我解开绳子。    哎,这人啊,世事无常。    这名青年,就是唐细平,是那名老妇眼中的宝,也是村里闻名的孝子唐细平。    他现在失踪了。    天下第一楼的附近的血池里,枯骨浮浮沉沉,似牛形,似人形。    突然之间,有一具枯骨,如同人一般的坐了起来,仿佛发出喃喃的声音。    声音很模糊,但有二个字很清晰,那是“母亲”。    就像是所有的婴儿,开口的二个字mama,这二个字,停留在所有人的骨髓记忆里,哪怕全身只余下枯骨,也不曾忘记,也不敢忘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