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小君子_世家 寒门 门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世家 寒门 门阀 (第1/2页)

    随着剧情的逐渐展开,我觉得我得解释一下汉末的世家寒门与现在广义上也同样合并到世家却是截然不同的一种东西,门阀。

    首先说世家的区别。

    这里面要着重解释一下世家的巅峰从来不是那所谓的唐初,包括现在绝大部分人知道的五望七姓等等,这个玩意他不属于,甚至可以说他就不是世家。

    这个东西他叫做门阀。

    而且他们也不是最牛逼的,最牛逼的是关陇集团,同样也是门阀....

    先说世家是什么,世家这个词语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世家列传。

    但是那个时候的世家更多的说的是豪强势力与当年的天下诸侯,他们并非是我们脑子里所知道的那个世家。

    按照现在书中来说,世家就是说有家学传承,能够给人基础的教导,提供外出游历求学的机会,并且家中世代在朝中为官,有具体且可实行的举荐途径。

    这,叫做世家。

    而寒门,在汉末之前说的就是那比较低下的门第世家,或者说是祖上阔了,但是已经不行了的门第世家。

    比如琅琊王家....当时琅琊诸葛家还是有待商榷....

    不过诸葛家联姻这个事儿,有其他的说法,这个就不在这里细聊了。

    但是为什么说这个寒门在汉末三国就不能用这个概念了,这就是现在作者小说之中出现的几个人了。

    陈太丘,管幼安。

    有教无类这四个字最先出现是因为孔子,就是现在被营销号们骂成孙子的那个圣人。

    儒家后人不孝,这一点没的说,但是不妨碍孔夫子有一件事情值得所有人的认可,那就是他确实是开创了有教无类。

    或许他做的也不够,或许他也没有做到他说的那个样子,最起码他给了天下老百姓一个出路。

    请记住,这不是说的寒门,是说的老百姓。

    是没有家世,没有门第,没有一个靠谱的祖宗,是一代代想尽办法才能勉强活下去的那些老百姓们,也就是.....我们。

    但是有教无类这句话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场合消失不见。

    学问被世家豪族收拢其中,然后知识和土地人口一样,成为了世家大族世世代代都要守护的东西之一。

    但是陈太丘和管幼安两个人改变了这个现状,他们做出来了一个选择。

    那就是敞开自己的家门,然后带着家中的子弟,去说服其他的知己好友,让大家将自己的家学拿出来给这世间所有想要学习的人去学。

    当然,老百姓还是会有人说,我们要耕种,我们吃不饱饭,我们没钱没能力没时间。

    这种理由充斥在各个年代之中,但是终归还是有人,且不止一名真正的贫民因为他们而有了些许学识开阔了见识。

    豫州百座城池,全部都挂着陈家三父子的画像,这不是因为他们位高权重,也不是因为他们是这天下的三君。

    而是因为他们给天下人一线希望。

    或许他们父子三人这辈子也不能再在朝堂上立足了,因为他们破坏了规矩,破坏了世家乃至朝堂垄断学识的这种现象。

    但是不得不说,这年头的世家哪怕已经逐渐到达了巅峰,他们仍然要脸。

    他们不但纵容了家中的子弟去跟随他们,更是给了陈太丘最大的尊荣,甚至于他死了之后给了他世间罕见的殊荣。

    至于罕见到了什么地步.....参考袁爷爷去世的时候,两者相差不多....

    没有可比性,因为不再一个领域,但都是公认的伟人。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这个时候的寒门就包括的很杂了,不仅有没落的家族,还有真穷的那群家伙。

    这也就是为什么寒门子弟中,有的贼拉能活,却也有不少人早丧。

    说白了那些真正的寒士出身的家伙,他们的底子还是太差了。

    当然这也不用多说。

    接下来要说的,可能会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但这是事实。

    那就是门阀,也就是我们记忆之中的那群打着世家的旗号,不给百姓活路,断绝上层建筑和无限制的欺压百姓收拢土地的那群人。

    这些家伙,并非是九品中正制的那群人,而是坞堡。

    当初九品中正制是为了定才品而非家品,第一次出现问题是曹丕为了制衡越来越强大的世家团体更改了九品中正,用来分化了世家。

    这取得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