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全明星阵容 (第1/1页)
封建王朝的末年,总是弊病丛生的。 至于大汉的灭亡,原因也是极为复杂的,但若说最根本的原因,当属土地兼并。 因为土地兼并,让农民失地,从而加深了阶级矛盾。 从不断小打小闹的地方叛乱,到黄巾起义。 “元凶”张角兄弟虽然身死魂殒,但是根本问题却没有解决,无论是土地兼并,还是流民安置问题。 所以黄巾的大部队消灭后,时不时还有不等规模的小股黄巾出来。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 中平四年,凉州叛军起,刺史耿鄙、汉阳太守傅燮先后战死。 同年,渔阳郡人张纯、张举联合乌桓在幽州发动叛乱,斩杀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 次年,冀州刺史王芬意欲发动政变,废天子。益州黄巾作乱,刺史郄俭及巴郡太守被杀。 也是在这一年,灵帝也正是在这时候幡然醒悟,同时,他似乎觉醒了武德一般,开始注重兵事。 这一年,刘焉跳出来建议恢复州牧制度。 汉灵帝当时确实也没有想那么多,在他看来呢,刺史实在是高危职位,动不动就被杀。 而有兵权的州牧镇压各地“反贼”,可比只有检察权的刺史,要容易的多。 所以州牧制度,重新启用了。 州牧制的启用,确实缓解了中央在军事方面的压力。 但同时,州牧制为割据提前埋下了动荡的种子。 假使灵帝不死,州牧制其实也没啥。 但是好死不死,在重启州牧制的第二年,也是灵帝醒悟的第二年,他,因病驾崩了。 而州牧的弊端,从此刻,尽显无遗。 时任并州牧的董卓,在刘宏病重的时候,干脆不听皇帝的号令,直接抗旨不把兵权交出去。 而董卓之后做了什么… …… 州牧制,断不可留。 必须废除。 眼下正有个机会——灵帝的驾崩。 所以刘宏就以‘先帝’的名义给卢植下了一道密诏。 对此决定,卢植是百般赞同。 州牧制,必然会损害中央的集权。有地有兵有插手政治的权利,这很容易养出来一个割据的势力来。 但是卢植对刘宏的计划似乎不怎么乐观:“路途遥远,恐怕…那些人有无数条缘由,拒绝入京,届时,当何如?” 刘宏冷笑一声:“无妨,就照此传诏,以竹使符征他们入朝,如若不来,可问责、批捕甚至格杀。 子干你只管宣发政令,剩下的交给我。” 卢植点了点头:“好!”紧接着,他起身接过了诏书。 虽然他不知道,面前之人有什么办法。 刘宏这么说,其实自有他的计算。 其他事情可以缓缓,唯独这件事,刘宏绝对不会姑息。 那些出镇州牧的,最好是有些自知之明,如若不然… 刘宏不介意强行给他们带到京城关进大狱。 至于手段么,他不正是在训练吗?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刘宏就会有一支效忠于他的特务部队。 如此看来,特务机构的建设,是比较迫切的。 …… 刘宏和卢植这一会面,就说到了傍晚。 日薄西山,残阳如血。 地上拜访的酒坛子,都有十数个。 卢植果然和传闻一般,非常能喝,当然刘宏也不差。 二人觥筹交错,最后尽欢而散。 出了芳林园,刘宏的有些迷糊的表情,瞬间摆正了。 他一脸严肃的对蹇硕道:“派人保护卢植,若是他被刺杀了,你提头来见!” 蹇硕恭敬地应了一声。 现在的形势,就是不能低估了对面。 毕竟按照历史进程,他们为了夺权,连董卓这种人都敢召进皇宫,他们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别说是一个尚书令了,就是皇帝,他们说不定都敢害呢。 ………… 在大将军府中,何进的脸色很不好看。 不是为别的。 正是今天卢植上任尚书令一事。 若论名声,卢植的名声很好,士林中人,表面上都挺敬重他的。 但是,他却不结党营私。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这个时代,士人都爱互相吹捧,标榜道德,但是去吹捧卢植的,几乎没有。 正是因为他的性格,和传统的士大夫格格不入。 早在何进任录尚书事一职后,就对卢植示好过,有意无意地想让卢植成为自己的智囊团之一。 但是卢植却拒绝了。 之后,卢植在尚书台的职务,几乎被架空了。 现在,何进难得的大动肝火。 啪的一声,他拍案而起:“天子年幼,太后称制,却是做得一番好事!” 何进居主座,下面两排,坐满了人,整个大厅,像是一个议会事。 经过几年的经营,何进却是给自己整了一套豪华的班底,这些人,有的是他的掾吏,有的是故吏,有的是被他举荐过人。 光是能叫上名的,就有:蒯越、袁绍、刘表、边让、袁术、曹cao、陈琳、逄纪、荀攸、华歆、种邵、荀彧、何顒、鲍信、王匡。 这个阵容,堪称汉末三国的全明星阵容了。 这些人组个队,打天下,允文允武允治理,还能诗词歌赋写檄文。 这些人齐心协力,真要和汉室争争天下的话,这会儿的汉室,还真多半不是对手呢。 但是,这些人心里是不是真心帮助何进,那可就说不清楚了。 何进面朝底下的众人问道:“诸位谁能告诉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将军莫要担忧,明日,待我问问家中叔父。” 说话的,赫然是何进的‘谋主’袁绍。 同时,他也是作为袁隗和何进之间沟通的桥梁。因为四世三公的家世,和袁隗的缘故,袁绍才能成为何进的幕僚之首。 卢植成为尚书令,这事儿也与袁绍有干系,因为他的叔父,袁隗同样录尚书事。 所以袁绍不会坐视不理。 何进微微点头:“有劳本初了。” 这时,忽然有一人跑进了正堂,报曰:“报大将军,外边有一个人,自称是并州王允,要见大将军!” “哎呀!”何进连忙下了席位,往门口走去。 在门口,何进和王允再次相遇。 “上次忙于政事,疏忽了子师,此皆某之过也!今日,子师能来,某不胜感激!” 王允连称不敢,随即二人携手进了正堂会议室。 进去之后,何进对着众人介绍了这个王允。 “诸位,此即王子师,人称其为王佐之才,为人刚正不阿,常为阉宦记恨。” 众人闻之,肃然起敬,他们纷纷站起:“见过子师公!” 王允一见这场面,不禁挺直了腰板,一一回了礼。 “诸位贤良,我今来见大将军,未带礼物上门,实在过意不去,不过,我却有一计,献与大将军,诸君且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